15.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放有輕質(zhì)柱形容器A和實心正方體B,A的底面積為1×10-22,高為0.4米,其中盛有深度為0.2米的水.B的質(zhì)量為20千克,體積為8×10-33

①求A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
②求B的密度ρB
③小陸同學(xué)將同一個物體先后放入容器A中(物體漂浮在水面上)、疊放在B正方體上表面中央.并作出了如表所示的猜想,請你分析判斷猜想是否可能成立,如果猜想成立,求物體的質(zhì)量m.
 猜想判斷(選填“可能”或“不可能”) 
 (1) 水對容器底部壓強p等于B對地面壓強pB 
不可能
 (2) 水對容器底部壓強增加量△p等于B對地面壓強增加量△pB 
不可能

分析 ①知道A中水的深度,根據(jù)p=ρgh求出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②知道B的質(zhì)量和體積,根據(jù)ρ=$\frac{m}{V}$求出B的密度;
③根據(jù)V=L3求出B的邊長,再根據(jù)S=L2求出B的底面積.
(1)水平面上物體的壓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據(jù)p=$\frac{F}{S}$=$\frac{G}{S}$求出B對地面的壓力,根據(jù)p=ρgh求出A中裝滿水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然后比較兩者的關(guān)系判斷此種情況是否可能;
(2)物體疊放在B正方體上表面中央后,對地面壓力的增加量等于物體m的重力,根據(jù)p=$\frac{F}{S}$=$\frac{G}{S}$求出B對地面壓強的增加量;若水不溢出,物體放入容器A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排開水的體積,進一步求出水深度的增加量,根據(jù)p=ρg△h求出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增加量,根據(jù)水對容器底部壓強增加量等于B對地面壓強增加量得出等式,等式無解說明此種情況不可能;若水溢出,容器內(nèi)水深度的增加量等于容器的高減去水的深度,根據(jù)水對容器底部壓強增加量等于B對地面壓強增加量得出等式即可求出m的大小,然后求出原來水的體積、水的重力,再與物體的重力相比較判斷是否可能.

解答 解:①A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pgh=1.0×103kg/m3×10N/kg×0.2m=2000Pa;
②B的密度:
ρB=$\frac{{m}_{B}}{{V}_{B}}$=$\frac{20kg}{8×1{0}^{-3}{m}^{3}}$=2.5×103kg/m3
③正方體B的邊長:
L=$\root{3}{V}$=$\root{3}{8×1{0}^{-3}{m}^{3}}$=0.2m,
正方體B的底面積:
SB=L2=(0.2m)2=4×10-2m2
(1)因水平面上物體的壓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當(dāng)B正方體上表面未放物體時,B對地面的壓強:
pB=$\frac{{F}_{B}}{{S}_{B}}$=$\frac{{G}_{B}}{{S}_{B}}$=$\frac{{m}_{B}g}{{S}_{B}}$=$\frac{20kg×10N/kg}{4×1{0}^{-2}{m}^{2}}$=5000Pa,若B正方體上表面疊放物體,其對地面的壓強更大;
A中裝滿水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p′=ρgh′=1.0×103kg/m3×10N/kg×0.4m=4000Pa,
因pB>p′,
所以,物體放入容器A中水對容器底的壓強不可能等于物體疊放在B正方體上表面中央后對地面的壓強,故猜想(1)不可能;
(2)物體疊放在B正方體上表面中央后,對地面壓強的增加量:
△pB=$\frac{△F}{{S}_{B}}$=$\frac{mg}{{S}_{B}}$,
(a)若水不溢出,
因物體漂浮時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物體放入容器A中受到的浮力F=G=mg,
由F=ρgV可得,物體排開水的體積:
V=$\frac{{F}_{浮}}{{ρ}_{水}g}$=$\frac{mg}{{ρ}_{水}g}$=$\frac{m}{{ρ}_{水}}$,
水面上升的高度:
△h=$\frac{{V}_{排}}{{S}_{A}}$=$\frac{m}{{ρ}_{水}{S}_{A}}$,
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增加量:
△pg△h=ρg$\frac{m}{{ρ}_{水}{S}_{A}}$=$\frac{mg}{{S}_{A}}$,
若水對容器底部壓強增加量等于B對地面壓強增加量,
則$\frac{mg}{{S}_{A}}$=$\frac{mg}{{S}_{B}}$,
解得:SA=SB,與題意不符,故此種情況不可能;
(b)若水溢出,則容器內(nèi)水深度的增加量△h=H-h=0.4m-0.2m=0.2m,
若水對容器底部壓強增加量等于B對地面壓強增加量,
則ρg△h=$\frac{mg}{{S}_{B}}$,
解得:m=ρSB△h=1.0×103kg/m3×4×10-2m2×0.2m=8kg,
原來水的體積:
V=SBh=1×10-2m2×0.4m=4×10-3m3
原來水的重力:
G=mg=ρVg=1.0×103kg/m3×4×10-3m3×10N/kg=40N,
因G<G=G=mg=8kg×10N/kg=80N,
所以,物體不可能漂浮,故此種情況不可能.
答:①A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為2000Pa;
②B的密度為2.5×103kg/m3;
③(1)不可能;(2)不可能.

點評 本題考查了液體壓強公式和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物體浮沉條件、是浸沒的壓力、壓強定義式的應(yīng)用,正確的判斷物體m放入A中水是否溢出是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小李同學(xué)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鵝卵石的密度.

(1)如圖甲所示,小李在調(diào)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過程中的操作錯誤是游碼沒移到標(biāo)尺左端的零刻度線上.
(2)小李糾正錯誤后,重新調(diào)節(jié)天平平衡并測量鵝卵石的質(zhì)量,當(dāng)天平平衡時右盤砝碼和游碼如圖乙所示,鵝卵石的密度為2.7g/cm3
(3)若鵝卵石磨損后,它的密度將不變(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若小李在圖丙中讀數(shù)正確,在圖丁中讀數(shù)時視線仰視,所測得鵝卵石的密度將偏大(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如圖所示為泉州“海絲公園“主雕塑“帆影“在水中的倒影,“帆影“頂端距水面35m,帆彩在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水中“帆影“像的頂端離水面的高度為35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3.如圖所示,在課桌的C點用最小的力把桌腿A抬離地面,在抬起時桌腿B沒有滑動,請在C點畫出這個力的示意圖,并標(biāo)出它的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0.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實驗中,讓木塊由靜止開始沿斜面滑下,木塊在三種不同水平面上運動一段距離后分別停留在如圖所示的位置.

(1)實驗讓木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
(2)木塊進入水平面后,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一對平衡力是重力和支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關(guān)于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正確的是( 。
A.調(diào)節(jié)天平的橫梁平衡時,若橫梁靜止時指針向左偏,應(yīng)將平衡螺母向左調(diào)節(jié)
B.使用溫度計測液體溫度時,玻璃泡可以接觸到容器壁
C.使用電壓表時,可以將它直接接在電源兩極
D.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拉力的方向必須在豎直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如圖所示,燈泡規(guī)格均相同,甲圖中電壓恒為6V,乙圖中電壓恒為12V.分別調(diào)節(jié)R1、R2使燈均正常發(fā)光,可變電阻接入電路中的電阻值之比R1:R2=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4.在圖中,畫出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受到的重力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時:
(1)把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調(diào)節(jié)凸透鏡與紙的距離,可以找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測得光斑到透鏡中心的距離是15cm,則凸透鏡的焦距是15cm;
(2)從左至右依次將蠟燭、凸透鏡、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使它們在同一條直線上,并調(diào)節(jié)三者的高度,使?fàn)T焰中心、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他點燃蠟燭后,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移動光屏總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寫出一種即可)
(4)把燭焰放在距凸透鏡20cm處時,在凸透鏡另一側(cè)移動光屏,會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填寫像的性質(zhì));投影儀(填光學(xué)儀器)就是利用這一成像規(guī)律工作的;
(5)在上述實驗的基礎(chǔ)上,將蠟燭向遠離透鏡方向移動,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應(yīng)將光屏向靠近透鏡方向移動(“遠離”或“靠近”),光屏上的像將變。ā白兇蟆、“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