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觀察到電風扇、落地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使它們不易翻到.進而他提出兩個猜想:①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可能與物體重心高低有關;②物體的穩(wěn)度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①,他將三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固定在三個相同的圓柱體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對其重心位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小心地推翻圓柱體,觀察圓柱體剛好翻到轉過的角度θ(如圖乙)并記錄在下表中.
在驗證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機的三腳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變,支得越開卻越穩(wěn).于是,他調整思路,找來一塊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組成圖丙所示裝置,將四根木棒由內向外移動時,裝置的穩(wěn)度不斷增大.

實驗次數(shù)123
重心高低
圓柱體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θ較大
穩(wěn)度較大
(1)圓柱體剛好翻到時轉過的角度θ越小,反映圓柱體的穩(wěn)度越______(選填“大”或“小”).
(2)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物體的重心越______,其穩(wěn)度越大.
(3)丙圖所示實驗表明穩(wěn)度與______有關.
(4)依據(jù)以上結論:卡車裝貨物時,應把重的貨物裝在______層(選填“上”或“下”),可使貨物不易翻到;乘車時,兩腳______(選填“分開”或“靠攏”)站得更穩(wěn).

解:
(1)圓柱體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越小,說明越容易翻倒,即穩(wěn)定程度;
(2)相同相形狀的圓柱體,重心越低時,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越大,越不易翻倒,說明穩(wěn)定程度越大;
(3)丙圖中四根木棒與地的接觸面積并不變,但越分離時,穩(wěn)定程度越大,說明影響穩(wěn)定程度的是支撐面積大小,而不是接觸面積大;
(4)根據(jù)實驗驗證的影響穩(wěn)度的因素,重的貨物擺在下層可以降低重心,兩腳分開可以增大支撐面積,這樣都可以增大穩(wěn)度.
故答案為:;低;支撐面積;下;分開.
分析:穩(wěn)度是指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的大小由物體重心的高度和支撐面的大小決定.重心低,支撐面大的物體穩(wěn)度大,反之則穩(wěn)度。^支撐面大小是指物體各接觸部分所圍成的面積.本題通過實驗探究和生活事實驗證了影響穩(wěn)度的這兩個因素.
點評:通過實驗記住影響物體穩(wěn)定程度的兩個因素是重心高低和支撐面積大小,并能聯(lián)系中生活實際解釋和穩(wěn)度有關的一些現(xiàn)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明觀察到電風扇、落地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使它們不易翻到.進而他提出兩個猜想:①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可能與物體重心高低有關;②物體的穩(wěn)度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①,他將三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固定在三個相同的圓柱體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對其重心位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小心地推翻圓柱體,觀察圓柱體剛好翻到轉過的角度θ(如圖乙)并記錄在下表中.
在驗證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機的三腳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變,支得越開卻越穩(wěn).于是,他調整思路,找來一塊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組成圖丙所示裝置,將四根木棒由內向外移動時,裝置的穩(wěn)度不斷增大.

實驗次數(shù)123
重心高低
圓柱體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θ較大
穩(wěn)度較大
(1)圓柱體剛好翻到時轉過的角度θ越小,反映圓柱體的穩(wěn)度越
(選填“大”或“小”).
(2)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物體的重心越
,其穩(wěn)度越大.
(3)丙圖所示實驗表明穩(wěn)度與
支撐面積
支撐面積
有關.
(4)依據(jù)以上結論:卡車裝貨物時,應把重的貨物裝在
層(選填“上”或“下”),可使貨物不易翻到;乘車時,兩腳
分開
分開
(選填“分開”或“靠攏”)站得更穩(wě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岳陽 題型:問答題

小明觀察到電風扇、落地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使它們不易翻到.進而他提出兩個猜想:①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可能與物體重心高低有關;②物體的穩(wěn)度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①,他將三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固定在三個相同的圓柱體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對其重心位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小心地推翻圓柱體,觀察圓柱體剛好翻到轉過的角度θ(如圖乙)并記錄在下表中.
在驗證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機的三腳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變,支得越開卻越穩(wěn).于是,他調整思路,找來一塊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組成圖丙所示裝置,將四根木棒由內向外移動時,裝置的穩(wěn)度不斷增大.

精英家教網(wǎng)

實驗次數(shù) 1 2 3
重心高低
圓柱體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θ 較大
穩(wěn)度 較大
(1)圓柱體剛好翻到時轉過的角度θ越小,反映圓柱體的穩(wěn)度越______(選填“大”或“小”).
(2)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物體的重心越______,其穩(wěn)度越大.
(3)丙圖所示實驗表明穩(wěn)度與______有關.
(4)依據(jù)以上結論:卡車裝貨物時,應把重的貨物裝在______層(選填“上”或“下”),可使貨物不易翻到;乘車時,兩腳______(選填“分開”或“靠攏”)站得更穩(wě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1-2012學年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qū)友好一中九年級(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小明觀察到電風扇、落地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使它們不易翻到.進而他提出兩個猜想:①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可能與物體重心高低有關;②物體的穩(wěn)度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①,他將三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固定在三個相同的圓柱體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對其重心位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小心地推翻圓柱體,觀察圓柱體剛好翻到轉過的角度θ(如圖乙)并記錄在下表中.
在驗證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機的三腳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變,支得越開卻越穩(wěn).于是,他調整思路,找來一塊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組成圖丙所示裝置,將四根木棒由內向外移動時,裝置的穩(wěn)度不斷增大.

實驗次數(shù)123
重心高低
圓柱體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θ較大
穩(wěn)度較大
(1)圓柱體剛好翻到時轉過的角度θ越小,反映圓柱體的穩(wěn)度越______(選填“大”或“小”).
(2)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物體的重心越______,其穩(wěn)度越大.
(3)丙圖所示實驗表明穩(wěn)度與______有關.
(4)依據(jù)以上結論:卡車裝貨物時,應把重的貨物裝在______層(選填“上”或“下”),可使貨物不易翻到;乘車時,兩腳______(選填“分開”或“靠攏”)站得更穩(wě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二中八年級(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小明觀察到電風扇、落地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使它們不易翻到.進而他提出兩個猜想:①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可能與物體重心高低有關;②物體的穩(wěn)度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①,他將三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固定在三個相同的圓柱體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對其重心位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小心地推翻圓柱體,觀察圓柱體剛好翻到轉過的角度θ(如圖乙)并記錄在下表中.
在驗證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機的三腳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變,支得越開卻越穩(wěn).于是,他調整思路,找來一塊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組成圖丙所示裝置,將四根木棒由內向外移動時,裝置的穩(wěn)度不斷增大.

實驗次數(shù)123
重心高低
圓柱體剛好翻倒時轉過的角度θ較大
穩(wěn)度較大
(1)圓柱體剛好翻到時轉過的角度θ越小,反映圓柱體的穩(wěn)度越______(選填“大”或“小”).
(2)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物體的重心越______,其穩(wěn)度越大.
(3)丙圖所示實驗表明穩(wěn)度與______有關.
(4)依據(jù)以上結論:卡車裝貨物時,應把重的貨物裝在______層(選填“上”或“下”),可使貨物不易翻到;乘車時,兩腳______(選填“分開”或“靠攏”)站得更穩(wě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湖南省中考真題 題型:探究題

小明觀察到電風扇、落地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使它們不易翻到。進而他提出兩個猜想:
①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可能與物體重心高低有關;
②物體的穩(wěn)度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①,他將三塊相同的橡皮泥分別固定在三個相同的圓柱體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對其重心位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小心地推翻圓柱體,觀察圓柱體剛好翻到轉過的角度θ(如圖乙)并記錄在下表中。
在驗證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機的三腳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變,支得越開卻越穩(wěn)。于是,他調整思路,找來一塊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組成圖丙所示裝置,將四根木棒由內向外移動時,裝置的穩(wěn)度不斷增大。
(1)圓柱體剛好翻到時轉過的角度θ越小,反映圓柱體的穩(wěn)度越________ (選填“大”或“小”)。
(2)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物體的重心越________________,其穩(wěn)度越大。
(3)丙圖所示實驗表明穩(wěn)度與_____________有關。
(4)依據(jù)以上結論:卡車裝貨物時,應把中的貨物裝在________ 層(選填“上”或“下”),可使貨物不易翻到;乘車時,兩腳_____________(選填“分開”或“靠攏”)站得更穩(wě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