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小華參觀展覽會,在一個展室里可見一個女導游在介紹商品,試著與她握手,卻發(fā)現是一個虛擬導游,可望不可及。后來他發(fā)現這個女導游只是在一個玻璃屏風后倒立的電視機屏幕上經過處理的一個形象而已。則這個玻璃屏風是____________鏡,這個虛擬導游是__________像(填“虛”、“實”),電視機屏幕與玻璃屏風的距離應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某同學將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將一張白紙在透鏡的另一側逐漸遠離透鏡,可能看到的現象是( )
A.白紙上有縮小的光斑(小亮點),光斑的大小不變
B.白紙上的光斑先變大,再變小
C.白紙上的光斑先變小,再變大
D.白紙上有放大的光斑(暗亮點),光斑的大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是,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導體的電阻可能與a導體的長度有關、b導體的橫截面積有關、c導體的材料有關.實驗室提供了4根電阻絲,其規(guī)格、材料如表所示.
編號 | 材料 | 長度/m | 橫截面積/mm2 |
A | 鎳鉻合金 | 0.5 | 0.5 |
B | 鎳鉻合金 | 1.0 | 0.5 |
C | 鎳鉻合金 | 0.5 | 1.0 |
D | 錳銅合金 | 0.5 | 0.5 |
(1)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電路是開關應 (“閉合”或“斷開”),連接好電路后,在M、N之間分別接上不同的電阻絲,則通過觀察 來比較導體電阻的大小;
(2)為了驗證上述猜想a,應該選用編號 兩根電阻絲分別接入電路進行實驗;
(3)為了驗證上述猜想b,應該選用編號 兩根電阻絲分別接入電路進行實驗;
(4)分別將A和D兩電阻絲接入圖甲電路中M、N兩點間,電流表示數不相同,由此,初步得到的結論是:當 和橫截面積相同時,導體電阻跟 有關.
(5)為了進一步探究電阻是否受溫度的影響,按圖2所示.接通電路后,用酒精燈給電阻絲緩慢加熱,觀察加熱前后電流表的示數,發(fā)現示數變小了,由此現象可得出結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寒假的某一天,小潔隨爸爸一起外出,突然發(fā)現汽車的前窗玻璃蒙上一層霧氣,這是________現象(填物態(tài)變化),這導致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小潔正擔心行車安全時,只見爸爸打開空調開關,對著玻璃吹暖風,不一會兒玻璃上的霧氣就消失了,這是通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加快水的蒸發(f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早晨的太陽光與水平方向成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鏡上,經鏡面反射后,反射角為_________,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將______________(增大/不變/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其中甲為放在玻璃板前面的點燃的蠟燭,乙為所成的像,桌面上已給出的器材有:帶支架的玻璃板、鉛筆各一個;完全相同的蠟燭兩個;白紙一張;火柴一盒。
(1)為完成實驗,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是_______。
(2)放置玻璃板時,應該使玻璃板與水平桌面__________。
(3)實驗中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_______關系。
(4)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暗。遠處的像是來自于蠟燭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__________(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兩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5)該實驗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利用玻璃板既能反射光線,又能透射光線的特點,是為了能確定____________。此時需拿一支________(選填“點燃”或“未點燃”)的同樣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蠟燭,直到看上去它跟________(選填“甲”或“乙”)完全重合。
(6)細心的小芳透過玻璃觀察蠟燭的像時,看到在像的后面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兩個像的原因是。
(7)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____________接收到蠟燭甲的像(填“能”或“不能”)。
(8)小明把四個模型分別面對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與物左右位置的關系。其中能夠達到實驗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