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沿平直公路勻速遠離一座高山,汽車的速度為20m/s,聲速為340m/s,途中司機按一次喇叭,2秒后聽到回聲,則司機按喇叭時汽車距山腳的距離是________.

360m
分析:司機按喇叭后,聲音傳到山崖返回汽車時,汽車以10m/s的速度已經(jīng)前行了2s,在這段時間內(nèi),聲音和汽車兩者行駛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時汽車與山腳距離的2倍,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兩者的路程即可解題.
解答:v=20m/s,v=340m/s,t=2s,
∵v=
∴汽車行駛的路程:
s=vt=20m/s×2s=40m,
聲音傳播的路程:
s=vt=340m/s×2s=680m,
司機按喇叭時汽車距山腳的距離:
s===360m.
故答案為:360m.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學(xué)生對速度計算公式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解題的關(guān)鍵是分析清楚聲音和汽車兩者行駛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時汽車與山腳距離的2倍.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源是幾個電池串聯(lián)而成的電池組,它最多能提供8×107J的電能.當(dāng)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行駛時,每行駛1m要消耗200J的能量來克服阻力做功,且電源提供的能量只有60%用于克服阻力做功.
(1)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的最遠路程是多少?
(2)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時,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當(dāng)電池組能量耗盡后,用充電器給電池組充電.若充電器工作電壓為220V,平均電流為13A,充電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則給電池組充滿一次電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湖北省中考真題 題型:計算題

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源是幾個電池串聯(lián)而成的電池組,它最多能提供8×107J的電能。當(dāng)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行駛時,每行駛1m要消耗200J的能量來克服阻力做功,且電源提供的能量只有60%用于克服阻力做功。
(1)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的最遠路程是多少?
(2)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時,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當(dāng)電池組能量耗盡后,用充電器給電池組充電。若充電器工作電壓為220V,平均電流為13A,充電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則給電池組充滿一次電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仙桃 題型:問答題

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源是幾個電池串聯(lián)而成的電池組,它最多能提供8×107J的電能.當(dāng)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行駛時,每行駛1m要消耗200J的能量來克服阻力做功,且電源提供的能量只有60%用于克服阻力做功.
(1)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的最遠路程是多少?
(2)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時,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當(dāng)電池組能量耗盡后,用充電器給電池組充電.若充電器工作電壓為220V,平均電流為13A,充電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則給電池組充滿一次電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09年湖北省天門市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源是幾個電池串聯(lián)而成的電池組,它最多能提供8×107J的電能.當(dāng)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行駛時,每行駛1m要消耗200J的能量來克服阻力做功,且電源提供的能量只有60%用于克服阻力做功.
(1)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的最遠路程是多少?
(2)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時,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當(dāng)電池組能量耗盡后,用充電器給電池組充電.若充電器工作電壓為220V,平均電流為13A,充電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則給電池組充滿一次電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09年湖北省江漢油田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源是幾個電池串聯(lián)而成的電池組,它最多能提供8×107J的電能.當(dāng)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行駛時,每行駛1m要消耗200J的能量來克服阻力做功,且電源提供的能量只有60%用于克服阻力做功.
(1)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的最遠路程是多少?
(2)這輛車以45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時,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當(dāng)電池組能量耗盡后,用充電器給電池組充電.若充電器工作電壓為220V,平均電流為13A,充電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則給電池組充滿一次電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