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將盛有適量水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系在彈簧測力計下的鐵塊慢慢地浸入水中(水未溢出),觀察鐵塊從剛開始浸入水中到完全浸沒在水中的實驗現(xiàn)象,并對一些物理量做出了如下判斷:①鐵塊受到的浮力變大;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③桌面受到的壓力變大;④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變大。其中正確的是(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芳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她按如圖裝配儀器,(圖中F點是焦點,H點是2倍焦距處)此時光屏上得到了一個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小芳可把蠟燭向____________(選填“上”或“下”)調(diào)。
(3)調(diào)節(jié)好蠟燭的高度后,小芳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和透鏡之間且靠近透鏡的位置,結果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若不改變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應將光屏向 __(選填 “遠離”或“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才能使蠟燭的像變清晰。此實驗說明近視眼配戴合適的近視眼鏡能矯正視力的原因是______。
(4)調(diào)節(jié)好蠟燭的高度后,小芳把蠟燭移到A點,此時光屏上的像也會變得很模糊。為了得到清晰的像,應把光屏向___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
(5)若想從光屏側(cè)透過透鏡看到蠟燭正立的像,可將物體放在_____點。(填字母符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超聲波加濕器通過每秒170萬次的高頻振動,在水面上方形成大量1μm~5μm的小水滴,這些小水滴彌漫到空中從而增加了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這樣過程中涉及到的物態(tài)變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華
D.凝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木塊豎立在小車上,隨小車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不考慮空氣阻力,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小車的運動速度增大,則它的慣性和動能也隨之增大
B.小車受到阻力突然停止運動時,那么木塊將向左傾倒
C.小車對木塊的支持力力與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D.木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木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燈泡L標有“6V 6W”字樣(燈泡電阻不受溫度影響),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12Ω,電源電壓為6V保持不變。
(1)求小燈泡的電阻;
(2)當S1、S2閉合,滑片P位于a處時,燈泡L正常發(fā)光,這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多少?
(3)當S1、S2閉合,滑片P位于中點c處時,電路消耗的總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4分)“在水平木板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車自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比較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如圖所示)。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曾多次做過類似的實驗,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推理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得出科學結論,三次實驗中小車每次都從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靜止自由下滑,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
(2)三次實驗中,小車在__________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為在該表面受到的阻力最______。
(3)進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不受阻力),則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穎同學在使用電壓表時,發(fā)現(xiàn)電壓表的指針向沒有刻度的方向偏轉(zhuǎn),關于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的分析正確的是( )
A. 電壓表的量程選擇太大 B. 電壓表的量程選擇太小
C. 電壓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了 D. 電壓表串聯(lián)在被測電路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5年3月23日中國國際酒業(yè)博覽會在瀘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盛大開幕式。如圖是開幕式的場景圖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進入會展區(qū)的車輛禁止鳴喇叭,這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B.掛有彩帶的氣球在升空過程中,彩帶相對于氣球是運動的
C.聞到“酒香”是因為酒分子的體積很小。
D.花團錦簇的紅色鮮花是因為鮮花吸收了白光中的紅色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