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感問題:
我國古代對電的認識,是從雷電及摩擦起電現(xiàn)象開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雷”、“電”的形聲字.西周初期,在青銅器上就已經出現(xiàn)加雨字偏旁的“電”字.《淮南子墜形訓》認為“陰陽相博為雷,激揚為電”.明代劉基說得更為明確:“雷者,天氣郁激而發(fā)也.陽氣困于陰,必迫,迫極而迸,迸而聲為雷,光為電”.我國古人還通過仔細觀察,準確地記述了雷電對不同物質的作用.《南齊書》中有對雷擊的詳細的記述:“雷震公稽山陰恒山保林寺,剎上四破,電火燒塔下佛面,而窗戶不異也.”在我國,摩擦起電現(xiàn)象的記述頗豐.西晉張華記述了梳子、絲綢摩擦起電引起的放電發(fā)聲現(xiàn)象:“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咤聲”.
(1)“陰陽相博為雷,激揚為電”中的“陰”指負電荷,“陽”指正電荷,云層帶電是因為云層與空氣摩擦使電子發(fā)生轉移,這種現(xiàn)象叫摩擦起電.
(2)“電火燒塔下佛面”是因為佛面的金屬膜屬于導體,強大的放電電流通過佛面的金屬膜,金屬被熔化.“而窗戶不異也”是因為窗戶為木制,木頭屬于絕緣體,所以仍保持原樣.
(3)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令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咤聲”“隨梳”是因為梳子與頭發(fā)摩擦,兩者帶上異種電荷而相互吸引;“解結”是因為頭發(fā)帶上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有光、有咤聲”是因為積累的電荷發(fā)生的放電現(xiàn)象.

分析 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發(fā)生了轉移;善于導電的物體是導體,不善于導電的物體是絕緣體.據(jù)此解答.

解答 解:(1)云層帶電是因為云層與空氣摩擦使電子發(fā)生轉移,這種現(xiàn)象叫摩擦起電.
(2)金屬膜善于導電,屬于導體;而窗戶為木制,木頭不善于導電,屬于絕緣體.
(3)原文的大意是:人們梳頭時,頭發(fā)隨梳子飄起,頭發(fā)變得蓬松,同時看到光和響聲.“隨梳”是因為梳子與頭發(fā)摩擦,兩者帶上異種電荷而相互吸引;“解結”是因為頭發(fā)帶上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有光、有咤聲”是因為積累的電荷發(fā)生的放電現(xiàn)象.
故答案為:(1)電子;摩擦起電;
(2)導體;絕緣體;
(3)“隨梳”是因為梳子與頭發(fā)摩擦,兩者帶上異種電荷而相互吸引;“解結”是因為頭發(fā)帶上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有光、有咤聲”是因為積累的電荷發(fā)生的放電現(xiàn)象.

點評 從內容上看,這段閱讀題中的很多信息來自于古文典籍;從考查形式角度看,采用了填空和問答兩種題型;從考查難度方面看,(1)、(2)兩小題未設置解題障礙.但需要憑借較好的古文功底,在正確理解題目中“隨梳、解結有光者”一句的意義后,才能做好第(3)小題,即學好古文的翻譯知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關于密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質的質量越大,其密度也越大
B.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無關
C.由密度公式ρ=$\frac{m}{v}$可知,密度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D.物質的體積越大,其密度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所示,a、b兩端的電壓U保持不變,當開關SA閉合時,通過R1的電流強度為3A;當開關SA斷開時,R1兩端的電壓為5V,R2上消耗的電功率為10W.求a、b兩端的電壓及R1和R2的電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小明手中有一鐵球,經測量,其體積為3dm3,質量為10kg,由此可判斷此球(  )(ρ=7.9×103kg/m3
A.一定是空心的B.一定是實心的C.可能是空心的D.可能是實心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小芳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她按如圖1裝配儀器(圖中F點是焦點,H點是兩倍焦距處),此時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燭焰、凸透鏡、光屏中心沒有在同一直線上
(2)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應把蠟燭向上調(選填“上”或“下”):調節(jié)好蠟燭的高度后,她吧蠟燭移到B點,此時光屏上的像很模糊,為了得到清晰的像,應把光屏像右移動(選填“左”或“右”),此成像原理可應用于投影儀
(3)曉軍同學發(fā)現(xiàn)所在實驗小組的凸透鏡上都掉了一塊,其它條件不變,用它來探究實像,則光屏上有(選填“有”或“無”)完整的像.
(4)小明試驗時依次將蠟燭、凸透鏡、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調整好燭焰、凸透鏡、光屏中心的位置后,他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始終都沒能看到燭焰所成的像,其原因可能是(寫出一種可能的原因)燭焰放在一倍焦距以內
(5)小芳做完實驗后,接著想用手表代替蠟燭,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樣的像,于是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筆畫了個手表盤,如圖2甲所示,把這個玻璃板放在蠟燭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對著玻璃板上的表盤照射,如圖2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成清晰像為止,此時表盤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如圖2丙中的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某司機駕駛汽車以72km/h的速度勻速直線向高山的方向駛去,司機在鳴笛4s后聽到了鳴笛的回聲.問司機鳴笛時汽車離高山的距離有多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在空氣壓縮引火儀的玻璃筒底部放一小團干燥的棉花,快速壓下活塞,可觀察大棉花著火燃燒,此過程中活塞對筒內氣體做功,氣體的內能增加,這與四沖程汽油機的壓縮沖程的能量轉化相同.某臺汽油機飛輪的轉速為40r/s,在1s內,對外做功20次,活塞完成80沖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是教材中的兩個實驗,請?zhí)钌舷鄳膬热荩?br />
(1)甲中,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發(fā)出聲音的音調會逐漸變低.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振動,卻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尺子振動的頻率低于人耳的聽覺范圍.換用塑料尺做此實驗,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幅度和速度與鋼尺均相同時,聽到聲音的主要差異是音色不同(選填“響度”“音調”“音色”).
(2)乙中,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斜面底部用金屬片擋住,其設置的目的是便于測量時間;B、C兩點間的平均速度vBC=0.05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同學們排成一路縱隊,如果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學,隊就排直了,這利用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從地面發(fā)出的激光射到月球再反射回地面,所用時間為2.56s,則月球離地球3.84×105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