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圖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為了便于觀察,實驗最好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進行
B.如果將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會變大
C.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能在光屏上看到正立的像
D.移動蠟燭B使之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B和A到玻璃板距離相等

分析 (1)物體射出的光線對人眼刺激越強,人眼感覺物體越亮,物體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反射光線進入人眼的光線越多,人眼感到物體的像越亮.在比較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射出光都對眼睛有刺激,干擾人的視線.
(2)平面鏡成像大小跟物體的大小有關(guān),這是關(guān)鍵.
(3)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虛像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不會出現(xiàn)在光屏上.
(4)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解答 解:A、在比較明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都在射出光線,干擾人的視線,在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蠟燭是最亮的,蠟燭射向平面鏡的光線最多,反射光線最多,進入人眼的光線最多,感覺蠟燭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故本選項錯誤.
B、平面鏡成像大小跟物體大小有關(guān),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guān),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會變化,故本選項錯誤.
C、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發(fā)現(xiàn)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本選項錯誤.
D、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所以移動蠟燭B使之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故本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 此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平面鏡成像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這既是平時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經(jīng)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練掌握.進行物理實驗時,要根據(jù)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實驗不成功的原因,進行改進.這是試題的走向.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質(zhì)量為0.2kg,當瓶內(nèi)裝滿水時,瓶和水的總質(zhì)量為0.5kg,用此瓶裝滿另一種液體時,瓶和液體的總質(zhì)量為0.65kg.求:
(1)這只玻璃瓶的容積有多少毫升?
(2)另一種液體的密度是多少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為一種溫度自動報警器原理圖,它的核心部件是一支頂端封有一段金屬絲的水銀溫度計.關(guān)于此溫度報警器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溫度升高至74℃時,電燈亮
B.溫度升高至74℃時,電鈴響
C.溫度計是根據(jù)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工作的
D.電磁繼電器是一種電路開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十七世紀,英國物理學(xué)家牛頓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這種現(xiàn)象叫光的色散.電視機豐富色彩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關(guān)于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震耳欲聾”說明聲音的響度大
B.聽你說話就知道你感冒了是因為音色改變了
C.用聲吶探測魚群,說明聲能傳遞信息
D.摩托車的排氣管加消聲器是為了阻斷噪聲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的各種現(xiàn)象中,能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的是(  )
A.圖甲把紅墨水分別滴入裝有熱水喝冷水的杯子里,熱水會先變紅
B.圖乙鉛板和金板長時間壓緊在一起,鉛和金會互相滲透
C.圖丙兩鉛棒壓緊后,下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其拉開
D.圖丁抽去玻璃板后,兩瓶中的氣體逐漸混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關(guān)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考試期間,學(xué)校路段禁止汽車鳴笛,這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B.用超聲波粉碎人體內(nèi)的結(jié)實,說明超聲波能傳遞能量
C.聲音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
D.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越高,響聲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甲、乙兩車同時同地反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甲的s-t圖如圖所示,乙的速度為2米/秒,運動6秒后.求:
①甲所通過的路程s
②乙通過的路程s
③甲、乙兩車的距離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圖中,電壓表的示數(shù)是12.5V,電能表的示數(shù)是1352.5kW•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