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各圖中,采用增大受力面積的方法減小壓強的實例是(
A. 盲道上凸起的圓點
B. 大平板掛車有很多車輪
C. 注射器的針頭很尖細
D. 菜刀很鋒利

【答案】B
【解析】解:A、盲道有凸棱是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增大地面對腳的壓強,使盲人更好的感覺到路,不符合題意; B、大型載重平半掛車有履帶,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坦克對路面的壓強,保護路面,符合題意;
C、注射器的針頭很尖,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容易扎進去,不符合題意;
D、刀刃磨得鋒利,是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故本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考點精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減小壓強的方法及其應用的相關知識點,需要掌握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才能正確解答此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實驗室常用的一種電流表的表盤.小明在連接電路前發(fā)現(xiàn)指針偏轉情況如圖(a)所示,接下來他應進行的操作是;當連好電路閉合開關時,發(fā)現(xiàn)電流表指針偏轉情況如圖(b)所示,為了減小測量誤差,應做的改進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個用同一種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閉圓臺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內(nèi)裝有質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體,如圖所示.若它們分別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分別為v和2v,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強分別為p1和p2.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A. p1 = p2 F1= F2

B. p1>p2 F1 = F2

C. p1>p2 F1<F2

D. p1<p2 F1>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學習了電學以后,小華對家中的電冰箱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她發(fā)現(xiàn)電冰箱上貼有如圖1所示的“能效標識”.
(1)電冰箱使用的是孔插座,它和家里的其他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是聯(lián).
(2)小華利用如圖2所示的電能表對電冰箱的額定功率進行了測量.她發(fā)現(xiàn)電冰箱正常工作時,電能表的脈沖指示燈在5min內(nèi)閃爍了16次,該電冰箱的額定功率是W.
(3)該電冰箱正常工作24h耗電kW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量杯、小酒杯(能浮在量杯中的水面上)、水和形狀不規(guī)則的小石塊,通過實驗測石塊:①體積,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③質量,④密度.能完成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是測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

(1)實驗的原理是_____

(2)實驗中為了便于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斜面應保持_____(填較小較大)的坡度。

(3)由實驗測量可知,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填小于”“大于等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表明小車做的是_____(填勻速變速)運動。

(4)實驗過程中某一時刻秒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讀數(shù)為_____s.AC路程的讀數(shù)如上圖的刻度尺所示,則 AC=_____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是某同學“探究電流與電壓關系”的電路圖,閉合開關S后,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從a端移至b端的過程中,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shù)(I﹣U)如圖乙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R0的電阻值是0.2Ω
B.該電路最小功率0.05W
C.滑動變阻器的總電阻是5Ω
D.滑動變阻器R的電功率先變大后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同學利用A、B兩物體、砝碼、泡沫等器材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如圖所示。

(1)實驗中小明是通過觀察_____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的。

(2)若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應穿過比較圖_____所示實驗。

(3)若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應通過比較圖_____所示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平面鏡放在圓筒的中心處,平面鏡正對筒壁上的一點光源S,點光源S發(fā)出一細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鏡.平面鏡從圖示的位置開始繞圓筒的中心軸O勻速轉動,在轉動60°時,點光源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鏡中轉過的角度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轉過的角度為θ2,則(

A.θ1=120°,θ2=120° B.θ1=30°,θ2=60°

C.θ1=60°,θ2=120° D.θ1=60°,θ2=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