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圖1中S是平面鏡前一個發(fā)光點,SO是一條入射光線,請在圖中畫出SO的反射光線及S在鏡中所成的像S′的位置

(2)如圖2所示,光從水里斜射入空氣里,請在圖中作出折射光線,并標出折射角γ.
(3)如圖3所示,作出光通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分析:(1)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先作出S點的像點,反射光線反向延長應過像點;
(2)當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進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向遠離法線法線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畫出折射光線;
(3)在作凸透鏡的光路圖時,先確定所給的光線的特點再根據透鏡的光學特點來作圖.
解答:解:(1)先作S點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S′,在連接S′O并延長,OA為SO的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光線傳播方向;如下圖所示;
(2)當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將向遠離法線的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圖所示.
(3)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其折射光線過焦點,如下圖所示:
點評:(1)本題考查了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完成反射光路,是畫反射光線的另一種方法,是中考的熱點之一.
(2)本題考查折射定律,是中考熱點之一,要求學生不僅要會根據折射定律由入射光線畫折射光線,而且要會根據折射畫出入射光線.
(3)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的作圖:①通過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平行于主光軸.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過焦點.③過光心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傳播方向不改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調查我國西部地區(qū)滑坡泥石流情況:
近幾年,西部地區(qū)泥石流災害頻繁.小組調查發(fā)現在2003年6--7月間,該地區(qū)就發(fā)生滑坡泥石流5起,造成50多人死傷、5000多人受災,部分房屋、公路、橋梁受損.
小張調查了當地的一些生產活動情況,發(fā)現如下問題:
精英家教網
a.從調查資料中,小組找到了產生滑坡泥石流的原因:
精英家教網
由于上述情況
 
和情況
 
等活動產生許多松動的石頭.這些松動的石頭在斜坡上受到暴雨或洪水施加的向下推力后,就發(fā)生下滑現象.小馬畫出了石頭在斜坡上的受力示意圖,圖中有2處不完整,請你在原圖中補畫完整.
b.如何避免和治理泥石流呢?剛才小組研究的是使石頭下滑的力,現在研究起相反作用的力------摩擦阻力.
(1)小組回憶了以前對摩擦力的探究:
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一個重力為5N的木塊,在不同的平面上作
 
運動,得到如下實驗記錄;
精英家教網
如果都在木板上運動,通過在木塊上加砝碼來改變對水平面的壓力,得到如下實驗記錄:
精英家教網
如果木塊在毛巾表面受到12.0N的摩擦力,則這時木塊對毛巾表面的壓力為
 
N.
(2)在實際情況中,斜坡所受的壓力由石頭的重力和山坡傾角決定,無法改變.因此,只能通過改變山坡表面的粗糙程度------在山坡上多植樹、保護植被來改變摩擦阻力.請你運用物理研究中的模型法,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
①實驗器材:木板斜面(代替山坡),數十枚玻璃棋子(代材石頭).數十枚鐵釘(代替樹木).毛巾(代替植被),水、水管或噴壺(代替洪水或暴雨〕.
②實驗過程;
a.先將棋子直接擺放在木板斜面上,然后沿斜面自上而下沖水.發(fā)現棋子很容易被沖下斜面.
b.
 

c.小組的進一步討論:
(3)許多公路沿線有泥石流溝,若泥石流爆發(fā)時汽車恰好經過,后果將不堪設想.小張設計了一個報警裝置,如圖.
精英家教網
①請你替小張介紹它的工作過程:
當泥石流沖垮阻擋墻時,電磁鐵電路
 
,電磁鐵
 
,鐵塊
 
,電鈴電路
 
,電鈴發(fā)出警示聲,警告過路車輛注意.
②小李認為.山中由于泥石流、暴風南等產生的巨大聲響,會使電鈴聲聽不見.請你進行改進.
改進辦法:
 

(4)若汽車通過泥石流溝需要2s,泥石流速度是1 Om/s.小張認為:要保證車輛的安全,阻檔至少應該距離公路15m.
她的說法是錯誤的.請你將錯誤之處指出來,并在其下方改正.
(5)作為中學生,我們不能直接去防止和治理泥石流,在現實生活中為了能做一些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來配合防止和治理泥石流工作,小組擬定了一份日常行為條約,其中第
 
條有問題,不符合該條約的制定目的.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在“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實驗中,讓小車每次從斜面上由靜止滑下,改變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測量小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結果記錄在下表中.
接觸面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s(單位:cm)
毛巾 18.30
棉布 較大 26.83
木板
(1)三次實驗中,我們應該讓小車從
相同
相同
高度滑下.第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時的停止位置如圖9所示,讀出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并填在表中相應空格處.
(2)分析表中內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就越
,小車前進的距離就越長.
(3)根據實驗結果推理可得:若平面絕對光滑,即小車不受阻力作用,軌道足夠長,小車將做
勻速直線
勻速直線
運動.可見,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2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廣西南寧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作圖題

(1)請在圖1中畫出AO的反射光線,并標明反射角的大。

(2)請在圖2中標出靜止在磁場中的小磁針的N極和磁感線的方向.

 

考點:  。

專題:  作圖題。

分析:  (1)反射定律的內容: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及其度數.

(2)①已知通電螺旋管的S極,確定出N極,然后根據通電螺線管的磁極判斷出磁感線的方向.在磁體外部,磁感線總是從N極發(fā)出,回到S極.

②根據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判斷出通電螺線管的磁極.

解答: 

如圖所示:

 

點評:  (1)此題考查了對光的反射光路的畫法,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特別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時考查了入射角與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與反射角都是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2)本題考查了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磁感線的特點,能做到靈活應用;同時還要注意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為該點磁感線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人教版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復習提綱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練習:

   ☆詩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船和山。

   ☆坐在向東行駛的甲汽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去,同時又看到乙汽車也從甲汽車旁向后退去,試說明乙汽車的運動情況。

   分三種情況:①乙汽車沒動;②乙汽車向東運動,但速度沒甲快;③乙汽車向西運動。

   ☆解釋毛澤東《送瘟神》中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為參照物,地面繞地心轉八萬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體為參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許多河流。

   二、機械運動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疟容^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前倜踪惻苓\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練習: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他們的成績分別是14.2S,13.7S,13.9S,則獲得第一名的是    同學,這里比較三人賽跑快慢最簡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時間短運動的快。

   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⑵直線運動。

   Ⅰ  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變形,

  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m/s;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換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約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1m。

   直接測量工具:速度計。

   速度圖象:

   Ⅱ  變速運動: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v2>v>v1。

   常識: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客運火車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3×108m/s。

  、  實驗中數據的記錄:

   設計數據記錄表格是初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設計表格時,要先弄清實驗中直接測量的量和計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記錄的數據的組數,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根據需要就可設計出合理的表格。

  練習:   某次中長跑測驗中,小明同學跑1000m,小紅同學跑800m,測出他兩跑完全程所用的時間分別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請設計記錄表格,并將他們跑步的路程、時間和平均速度記錄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

時間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紅

800m

3分20秒

4m/s

   解:表格設計如下

 

   

三、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單位換算的過程:口訣:“系數不變,等量代換”。

   4.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1cm;鉛筆芯的直徑1mm;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測量方法:

   A、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工具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之后再求得單一長度)

   ☆如何測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

   答:數出物理課本若干張紙,記下總張數n,用毫米刻度尺測出n張紙的厚度L,則一張紙的厚度為L/n。

   ☆如何測細銅絲的直徑?

   答:把細銅絲在鉛筆桿上緊密排繞n圈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出螺線管的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為L/n。

   ☆兩卷細銅絲,其中一卷上有直徑為0.3mm,而另一卷上標簽已脫落,如果只給你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你能較為準確地弄清它的直徑嗎?寫出操作過程及細銅絲直徑的數學表達式。

   答:將已知直徑和未知直徑兩卷細銅絲分別緊密排繞在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上,且使線圈長度相等,記下排繞圈數N1和N2,則可計算出未知銅絲的直徑D2=0.3N1/N2mm

   B、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圓柱的周長等常用化曲為直法(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后拉直測量)

   ☆給你一段軟銅線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圖冊估測出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長嗎?

   答:用細銅線去重合地圖冊上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再將細銅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長度L查出比例尺,計算出鐵路線的長度。

   C、測操場跑道的長度等常用輪滾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輪子圈數,可算出曲線長度)

   D、測硬幣、球、圓柱的直徑圓錐的高等常用輔助法(對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測硬幣的直徑?(簡述)

   ①直尺三角板輔助法;②貼折硬幣邊緣用筆畫一圈剪下后對折量出折痕長;③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測周長求直徑;④將硬幣平放直尺上,讀取和硬幣左右相切的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

   6.刻度尺的使用規(guī)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練習:有兩位同學測同一只鋼筆的長度,甲測得結果12.82cm,乙測得結果為12.8cm。如果這兩位同學測量時都沒有錯誤,那么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兩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這兩位同學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則乙同學的結果錯誤。原因是:沒有估讀值。

   7.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測量環(huán)境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儀器。

  。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四、時間的測量

   1.單位:秒(S)。

   2.測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脈搏等。

   現代:機械鐘、石英鐘、電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測量:

  、艤y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品诸悾簭椈蓽y力計、握力計。

   ⑶彈簧測力計:

   A、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調零;“讀”:讀數=掛鉤受力。

   C、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觀察的,但它變化時引起其他物理量的變化卻容易觀察,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不宜觀察的量,是制作測量儀器的一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如果沒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六、慣性和慣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茖嶒灥贸龅媒Y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琴だ缘耐普撌牵涸诶硐肭闆r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排nD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普f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3.慣性:

  、哦x: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普f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qū)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guī)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4.力和運動狀態(tài)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tài)

說明

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

   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