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年前,我國就成功研制出了深海光纜敷設(shè)技術(shù),能夠?qū)⒐饫|敷設(shè)在海里的深度可達5 000 m,填補了我國這項技術(shù)的空白.(ρ海水=1.03×103 kg/m3,g=10 N/kg)

(1)若光纜敷設(shè)在大海5 000 m深處時,它受到海水的壓強是多少Pa?

(2)若光纜的接線盒是邊長為0.3 m的立方體,它能懸浮在海水下任意深度處,則它自身重是多少N?

答案:
解析:

  (1)光纜受到海水的壓強為:

  p=ρ海水gh (1分)

 。1.03×103 kg/m3×10 N/kg×5 000 m

 。5.15×107 Pa(2分)

  (2)接線盒的體積為:

  V=(0.3 m)3=0.027 m3 (1分)

  由題意可知:F=G (1分)

 。溅海水Vg

 。1.03×103 kg/m3×0.027 m3×10 N/kg

  =278.1 N (2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素質(zhì)教育新學案·物理·八年級·上冊 題型:064

閱讀:

怎樣用冰來取火?

  其實,就是冰塊也可以用來制造透鏡,因此就可以用來取火,只要它相當透明就行.

  在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中就介紹過怎樣制作冰透鏡.當時旅行家丟失了他們的打火器,在-48℃的極冷天得不到火的時候,克勞波尼博士正是用這個方法燃著火堆的.

  “博士下令砍了一大塊冰來,這塊冰的直徑大約有一英尺.他們先用斧頭把它砍平,然后用小刀精修,最后用手把它磨光.這樣果然制成了一塊透明的透鏡,仿佛用最好的水晶做成的一般.那時候太陽還很明亮.博士拿著這塊冰迎著陽光,把陽光聚集到火絨上.不多久火絨就燃著了.”

  用冰取火并不是什么幻想.早在1600多年前,我國學者張華就在《博物志》中說過:“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和克勞波尼博士的辦法是一樣的.

  清代的科學家鄭復(fù)光用另外一種方法制作冰凸透鏡.鄭復(fù)光找來一把錫壺,它的底微微向里凹.壺里裝上熱水,放在冰塊上旋轉(zhuǎn),把大冰塊燙成兩個光滑的凸面,做成一個很大的冰凸透鏡.在陽光燦爛的時候,把冰凸透鏡靠在一個小桌上,讓它對準太陽,把一個紙捻放在凸透鏡的焦點上,紙捻很快燃燒起來.鄭復(fù)光的這個實驗做成9年后,儒勒·凡爾納才出生.因此用冰取火的發(fā)明家在中國.

請回答:

①在以上文章中介紹了幾種冰凸透鏡的制作方法?如何制作?

②根據(jù)文章所述,人們應(yīng)用了凸透鏡的哪個特點?

③如何粗略測量冰凸透鏡的焦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短文,完成3-6題(每題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
●馮驥才
瑞典人欲買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關(guān)文物部門緊急叫停。這件事引起不小的爭論,備受國人漠視的中華文化遺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處還是漂洋過海?
  洋人弄走中國的古物,真的只是為了熱愛中華文明嗎?為了表達“愛心”嗎?難道放在國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嗎?德國探險家范萊考克從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來放在柏林的精美絕倫的二十八幅壁畫,不是在二戰(zhàn)中全部毀于一場轟炸了嗎?能說早知巴米揚大佛被炸毀就不如搬到大都會博物館去嗎?那里的溫度和濕度不是調(diào)得極好,還有紅外線監(jiān)控嗎?
  任何遺存的首要價值都是見證的價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塊土地的文化生命與歷史的物證。如果它具有那塊土地的代表與象征的意義——比如“翠屏居”這樣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動的。世界上有哪個文明古國用出賣自己的文明的方式來保護文明?如果有,一定是還沒有文明的自覺,一定還看不到這些遺存的文化內(nèi)涵與文化價值,才會拿它們當作物產(chǎn)一樣去換取保障生存的金錢。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這個現(xiàn)代文明的落差上,從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們祖先留下的長久湮埋在荒蕪中的遺存。
  我國歷史悠遠,民族眾多,地域多樣,各地民居極具個性。而這些物質(zhì)性的古民居遺存又是極其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存的載體。倘若物質(zhì)載體不存,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毛將焉附”?然而在劇烈的社會變化中,城市的歷史民居大多已經(jīng)蕩然殆盡,鄉(xiāng)村古民居又面臨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沖擊。正在我們?yōu)猷l(xiāng)村古民居何去何從焦灼地思謀出路之時,像“翠屏居”這種負面的自我輕薄文化事件冒出來,自然就必須緊急剎車,亮出紅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經(jīng)洞事件。它說明我們雖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遠的蒙昧。這張紅牌是一個文明自覺的信號。我為叫停的這些部門和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來必須思考的是被掛上“文保單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誰來管?類似的古民居都做過普查和認定嗎?
  我們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蹤調(diào)查中得知,這座古宅由于這個事件出了名,現(xiàn)在被一家經(jīng)營茶葉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據(jù)說這家公司有意把這里辦成皖南茶文化館,倘能如是,當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華大地的“翠屏居”們呢?它們絕不會有“翠屏居”這樣的好運。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經(jīng)普查與定性,在保護責任方面沒有歸屬。反正絕大多數(shù)房主對其古屋古宅是沒有保護意識的。如有人知道應(yīng)當保護,也是既無辦法,又無財力。連北京已經(jīng)定為保護范圍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沒人過問。難道它真像主張外賣的人所說:寧肯讓它爛掉也不放手?問題不是又回到這一話題所爭論的原點上?
  在國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護的自覺之時,該怎么辦?此刻我又想起了阮儀三先生。如果沒有他切實的努力,江南六鎮(zhèn)今何在?可是一個或幾個阮儀三,救得了成百上千個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嗎?由此想到曾經(jīng)在一次文化界的會議上說:我們在伏案研究民間口頭文學,可是民間口頭文學早已經(jīng)沒人再說了,馬上就要從人間不知不覺地蒸發(fā)掉了。我說:請諸位先離開我們的書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最后的口頭文學”記錄下來吧!我們沒時間清談妙論,侃侃而談,我們應(yīng)該去到文化遺產(chǎn)的重災(zāi)區(qū)里,切切實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ㄟx自2006年11月27日《文匯報》,有刪改)
3.作者反對古民居類歷史遺存“漂洋過海”,列出作者反對的理由。
4.分析本文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
5.對于如何保護文化遺存,你有什么建議呢?試寫出兩條。
6.文章結(jié)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發(fā)言的內(nèi)容,想要說明什么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