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連云港市市政府主導,某集團投資建設的公共自行車項目,通過相關部門的宣傳,"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公共自行車已經真正融入到港城人民的生活中。一位市民騎著自行車在平直的水平路面上以5m/s的速度勻速行駛,已知該市民質量為60kg,自行車質量為10kg,前后輪胎和地面總接觸面積為2×10-3m2。假定騎行過程中人和車受到的阻力恒為15N,在該市民騎行過程中,求:(g=10N/kg)
(1)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力;
(2)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
(3)該市民做功的功率。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四川遂寧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A.能量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總量不變
B.太陽能電池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內能的裝置
C.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人類可以無盡地開發(fā)利用
D.核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江蘇蘇州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物體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讓小車從斜而上由靜止釋放,小車下滑后撞擊斜面底端的木塊.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車進入水平面時的動能是由 轉化來的,實驗時通過 來比較動能大小.
(2)向一小東從斜面不同高度由靜止將放,如閣甲、乙所示,是探究動能大小與 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 .
(3)實驗中若使用的木塊質量較大,為確保實驗仍有較明顯的現(xiàn)象,有很多種方法.請答一種方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江蘇蘇州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木塊置于小車上,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小車和木塊一起以速度v沿水平地面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不計空氣阻力).以下三組力屬于平衡力的是
①地面對小車的支持力與木塊對小車的壓力
②小車對木塊的摩擦力與木塊受到的水平拉力
③地面對小車的摩擦力與木塊對小車的摩擦力
A.僅① B.②① C.僅② 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江蘇蘇州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交通提示用語與慣性無關的是
A.車輛轉彎,請拉好扶手
B.雨天路滑,請減速慢行
C.保持車距
D.靠右行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江蘇連云港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現(xiàn)有一形狀不規(guī)則的木塊,小明同學用圖甲、乙、丙所示的方法測出了木塊的密度,實驗步驟如下:(1)向容器內倒入適量的水,水的體積記作V1。(2)將木塊輕輕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至V2。(3)用細針將木塊按壓,使木塊浸沒于水中,液面上升至V3。請寫出下列物理量的表達式:木塊的質量m=_______,木塊的體積V=_______,木塊密度ρ=_______ (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江蘇連云港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把標有“220V 40W”的燈泡L1和“220V 60W”的燈泡L2串聯(lián)接人220V電路兩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兩燈泡的額定電壓都變小了
B. 兩燈泡的額定電功率都變小了
C. 燈泡L1兩端的實際電壓比L2兩端的實際電壓大
D. 通過燈泡L1的實際電流比L2的實際電流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安徽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標槍投擲出去后能繼續(xù)飛行是標槍具有慣性的緣故
B.短跑運動員到達終點時不能立刻停下來是自身慣性的表現(xiàn)
C.跳遠時助跑可以增大運動員的慣性.從而提高成績
D.質量越大的物體慣性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年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童寺學區(qū)中考物理三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兩個用同一種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閉圓臺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內裝有質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體,如圖所示,若它們分別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分別為v和2v,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強分別為P1和P2,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
A.P1=P2 F1=F2 B.P1>P2 F1<F2
C.P1<P2 F1>F2 D.P1>P2 F1=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