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圖所示的物體A的長度是( 。
A.3.40cmB.3.80cmC.3.40mmD.3.80mm

分析 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木塊A左側與0刻度線對齊,右側與3.8cm對齊,估讀為3.80cm,所以木塊A的長度為L=3.80cm.
故選:B.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讀數(shù),在物理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刻度尺,我們要熟練掌握其使用和讀數(shù)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四個實例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水燒開時,水蒸氣頂起壺蓋,使水蒸氣的內(nèi)能減少
B.北方冬天房屋用暖氣取暖,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房間空氣的內(nèi)能
C.“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不規(guī)則運動
D.熱機中做功沖程把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其他三個沖程靠飛輪轉(zhuǎn)動的慣性來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6.請在如圖標出通電螺線管的“N”極和磁感線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3.如圖所示,請根據(jù)物體及其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的位置,畫出平面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估測中,最接近實際的是(  )
A.普通自行車輪的半徑約為1m
B.完整播放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所需的時間約為2min
C.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約為37℃
D.一個普通中學生的質(zhì)量約為50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為了探究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密度是否有關,小陽等三位同學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密度已知)等器材進行實驗.表一、表二和表三是這兩三同學設計的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你認為正確的是( 。
A.表一  
物質(zhì)種類  
G/N  
F/N  
F/N  
B.表二
ρB/kg?m-3  
G/N  
F/N  
F/N  
C.表三
ρB/kg?m-3  
 F/N  
G/N  
F/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7.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自制了一臺電烘箱,接在家庭電路中使用時,通過電烘箱中的電阻絲的電流為5A.
求:(1)這臺電烘箱的電功率;
(2)這臺電烘箱的電阻絲工作時的阻值;
(3)這臺電烘箱工作2分鐘產(chǎn)生的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小明利用如圖甲的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被測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2.5V,電阻約為10Ω左右,實驗室有如下器材:電源(電壓為3V)、電流表、電壓表、開關各一個、導線若干、滑動變阻器3只:R1(10Ω  1A)、R2(50Ω  0.5A)、R3(100Ω 0.3A).
(1)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甲的實物圖補充完整(要求: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動時小燈泡變亮).
(2)正確連接電路,閉合開關后,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燈泡都不亮,電壓表示數(shù)為0,電流表示數(shù)在一定范圍內(nèi)變化,則電路中的故障可能是燈泡短路;
(3)排出電路故障后,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某次測量時,電壓表示數(shù)為2.2V,為了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則滑片應向左移(選填“左”“右”),繼續(xù)移動滑片多次測量,小明畫出了小燈泡電流隨其兩端電壓變化的關系圖象(如圖乙),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0.75W.
(4)在多次測量中,小明還發(fā)現(xiàn):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增大時,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shù)之比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燈泡的功率測量完畢,小明用5Ω、10Ω、20Ω、40Ω的定值電阻更換電路中的燈泡,探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保持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2V不變,為完成上述四組實驗,則小明選用的滑動變阻器是R2(選填“R1”“R2”或“R3”).若某次實驗中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阻值為5Ω,則所選定值電阻的阻值為1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馬德堡半球?qū)嶒炗辛Φ刈C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托里拆利實驗首先測出了大氣壓的值;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其工作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拉力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