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石景山區(qū)二模)如圖所示,是工人用來粉刷樓房外墻壁的簡易升降裝置示意圖,其上端固定在樓頂,工人用力拉繩子,裝置可使工人與粉刷涂料及工具乘工作臺升至所需高度,工人將繩子固定后進行粉刷墻壁工作.已知工作臺的底面積為1.5m2,涂料和工具質量為10kg,當工人用200N的力豎直向下拉繩子時,工作臺對地面的壓強為200Pa;工人用力F1豎直向下拉繩子使自己勻速上升至某一高度進行粉刷工作,此時該裝置機械效率為 η1;粉刷工作結束后,工人不慎將涂料桶和工具跌落地面,工人用力F2繼續(xù)豎直向下拉繩子使自己又勻速上升了2m,查看一下墻壁情況,此過程該套裝置的機械效率為 η2.已知 η1:η2=28:27(g取10N/kg,不計繩重及摩擦).求:
(1)動滑輪和工作臺的總重
(2)F1和F2的比值.
分析:(1)設動滑輪和工作臺的總重為G0,
分三種情況分析:
①當工人用200N的力豎直向下拉繩子時,把人、動滑輪、工作臺、涂料和工具作為一個研究對象,3F+F=G+G+G工具
②當工人前往粉刷地點時,把人、動滑輪、工作臺、涂料和工具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有用功為提升工人、涂料工具做的功,總功為提升工人、動滑輪和工作臺、涂料工具做的功,利用效率公式求η1
③當工人繼續(xù)上升時,把人、動滑輪、工作臺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有用功為提升工人做的功,總功為提升工人、動滑輪和工作臺做的功,利用效率公式求η2,根據(jù)η1:η2=28:27求工人的重,進而求出動滑輪和工作臺;
(2)不計繩重及摩擦,利用F=
1
3
(G+G)求兩種情況下的拉力F1=
1
3
(G+G1+G0)和F2=
1
3
(G+G0),從而得出比值大小.
解答:解:(1)設動滑輪和工作臺的總重為G0,
涂料和工具的重:
G1=m1g=10kg×10N/kg=100N,
當工人用200N的力豎直向下拉繩子時,把人、動滑輪、工作臺、涂料和工具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受力如甲圖:
由題知,F(xiàn)=F=ps=200Pa×1.5m2=300N,
由甲圖可知,3F+F=G+G+G工具,
∴G0+G=3×200N+300N-100N=800N;
當工人前往粉刷地點時,把人、動滑輪、工作臺、涂料和工具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受力如乙圖:
η1=
W
W
=
(G+G1)h
(G+G1+G0)h
=
G+G1
G+G1+G0

當工人繼續(xù)上升時,把人、動滑輪、工作臺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受力如丙圖:
η2=
W′
W′
=
Gh
(G+G0)h
=
G
G+G0
,
∵η1:η2=28:27,
G+G1
G+G1+G0
G
G+G0
=
G+100N
800N+100N
G
800N
=28:27,
解得:G=600N,G0=200N;
(2)∵不計繩重及摩擦,
∴F1=
1
3
(G+G1+G0)=
1
3
(600N+100N+200N)=300N,
F2=
1
3
(G+G0)=
1
3
(600N+200N)=
800N
3
,
F1:F2=300N:
800N
3
=9:8.
答:(1)動滑輪和工作臺的總重為200N;
(2)F1和F2的比值為9:8.
點評:本題關鍵:一是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的確定,因為人站在吊籃上,從定滑輪上引出的繩子也承擔物重,這是本題的易錯點;二是兩種情況下拉力F1=
1
3
(G+G1+G0)和F2=
1
3
(G+G0)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石景山區(qū)一模)下列數(shù)據(jù)中,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石景山區(qū)二模)利用圖中的滑輪組裝成最省力的滑輪組用來提升重物,請畫出繞繩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石景山區(qū)二模)小明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是否有關.首先豎直向上拉彈簧測力計使物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物塊的細繩保持水平)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8N;接著在物塊上面放一個金屬塊,仍然豎直向上拉彈簧測力使物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則此時物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
3.8
3.8
N.你根據(jù)兩次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石景山區(qū)一模)在圖中,根據(jù)光的折射情況,在虛線框內(nèi)填上一個適當?shù)耐哥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石景山區(qū)一模)如圖所示的現(xiàn)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