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回顧探究和實驗:
(1)將一個正在響著的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里,如圖1,向外抽氣,發(fā)現(xiàn)鈴聲逐漸減小,說明______
(2)小明進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兩段等長的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放在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進行觀察,并移動蠟燭B,使它與所成的像重合.在此實驗中
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______的關系
②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______的關系;
③觀察到發(fā)現(xiàn)A、B兩只蠟燭重合,說明______;
④移去蠟燭B,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在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______像;
⑤玻璃板與直尺應當______放置,這說明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⑥小明通過做實驗,得到如下的數(shù)據(jù):
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cm)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cm)
1010
2020
3030
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可以得出結論:______.
(3)小雨和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前,把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測得光斑到透鏡中心的距離是15cm,然后把凸透鏡、光屏、蠟燭安裝到光具座上開始實驗:
①凸透鏡的焦距是______cm;
②實驗中,小雨將點燃的蠟燭先后放在上圖中a、b、c、d各點,移動光屏,發(fā)現(xiàn)放在______處,光屏上清晰的像最小,應用制成______.

解:(1)當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時,傳聲介質越來越少,所以傳聲效果越來越不好,實驗過程中聽到聲音越來越小,設想空氣全部抽凈時,就不傳聲了,也就聽不到聲音了,因此,此實驗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①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后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②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后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③實驗時用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體與像的大小關系.蠟燭B與蠟燭A的像能夠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④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所以移去蠟燭B,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
⑤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就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
⑥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即像距等于物距.
(3)①把一個凸透鏡對準太陽光,可在距凸透鏡15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f=15cm.
②小雨將點燃的蠟燭先后放在上圖中a、b、c、d各點,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當放在a點,此時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應用于放大鏡.
當放在b、c點時,此時物距都是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幻燈機和投影儀.
當放在d點時,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和攝像機,因此這四個點中,放在d處,光屏上清晰的像最。
故答案為:(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①到平面鏡的距離;②大小;③像與物大小相等;④不能;虛;⑤豎直⑥像距等于物距.
(3)①15;②d;照相機.
分析:(1)聲音是靠介質傳播的,離開了傳聲的介質聲音就不傳播了,一切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傳聲介質,真空是不能傳聲的.
(2)①要比較像與物的位置關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測出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便可得出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②在實驗中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點與位置,用了兩支相同的蠟燭,將另一支蠟燭放在像的位置與像進行比較,運用了替代法.
③實驗中選擇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體與像的大小關系.
④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不會出現(xiàn)在光屏上.
⑤實驗時玻璃板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⑥根據(jù)表中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可得出結論.
(3)①根據(jù)陽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陽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會聚后得到凸透鏡的焦點.
②掌握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和應用.
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和攝像機.
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幻燈機和投影儀.
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應用于放大鏡.
點評:此題綜合性很強,考查了聲音的傳播條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注意的問題、焦距的概念、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應用等知識點,難易程度適中.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回顧探究和實驗:
(1)為了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①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使它在水平桌面上做
勻速直線
勻速直線
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等于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
②圖中的彈簧測力計是乙圖實驗中的示數(shù),大小為
2.3N
2.3N
;比較甲、乙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可知: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
壓力
壓力
越大,摩擦力越大.
(2)在研究動能的大小與速度、質量的關系實驗中,某小組做了如下圖的實驗:
①讓同一個小球分別從斜面A處、B處滑下,記錄木塊被推動距離分別為S1、S2,發(fā)現(xiàn):S1>S2  這就說明:
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
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
,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
②若讓一個鋁球從斜面A處滑下,木塊被推動的距離S1;再讓同體積的銅球(ρ>ρ)從斜面A處滑下,木塊被推動距離S2,發(fā)現(xiàn):S2>S1  這就說明:
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
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
,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回顧探究和實驗:
(1)葉子和小雨在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構”的實驗時,得到如下數(shù)據(jù):
實驗
次數(shù)

物體

m/g

V/cm3
m
V
/(g/cm3
1   鋁塊1   54       20    2.7
2   鋁塊2   108       40    2.7
3   松木1   108       216
4   松木2   10       20    0.5
①上述空格處應填
0.5
0.5

比較l、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
相同
相同
的;
比較2、3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論: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_
不同
不同
的.
②由此可見,
質量和體積的比值
質量和體積的比值
能反映物質的一種特性,由此我們引入密度這個物理量.
定義是:
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同種物質密度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無關
無關
(填“無關”或“有關”).
③上述實驗圖象如圖所示,圖象中的圖線
反映了鋁塊實驗情況.
(2)測量固體的密度
課題 測量石塊的密度
原理 根據(jù)密度公式
ρ=
m
V
ρ=
m
V
,用天平和量筒測出
質量
質量
體積
體積
即可計算出密度
器材 石塊、細線、天平、量筒、水
方法與步驟 A、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并讀出水的體積V1
B、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m
C、把石塊輕輕放入量筒中,讀出此時石塊和水的總體積V2
D、將m、V代入公式中,算出石塊的密度
E、根據(jù)V1和V2算出石塊的體積V
正確的測量順序是
BACED
BACED
 
(3)小明想測量一杯食鹽水的密度.
實驗器材 盛有鹽水的燒杯、
天平
天平
、
量筒
量筒
實驗步驟 以下是打亂的實驗步驟,則正確的順序是
②④①⑤③
②④①⑤③

①稱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總質量m2②在燒杯中盛鹽水,稱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③將m、V值代入公式ρ=m/V中算出ρ④將燒杯中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測出這些鹽水體積V⑤算出量筒中鹽水的質量m
請將表格中空格部分填寫完整.
天平和量筒的讀數(shù)
實驗數(shù)據(jù)
玻璃杯和鹽水
總質量m1/g
倒入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cm3 燒杯和剩余鹽水總質量m2/g   鹽水密度(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回顧探究和實驗:
(1)、阻力對運動的影響
器材 長木板、斜面、刻度尺、小車、
毛巾
毛巾
、
棉布
棉布
裝置圖
步驟 ①讓小車從斜面的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滑下,使小車到水平面時
速度相同
速度相同

②小車分別滑到鋪有毛巾的水平桌面、鋪有棉布的水平桌面、水平桌面,觀察
小車滑行的距離
小車滑行的距離
現(xiàn)象 小車在
木板
木板
面上運動距離最遠,在
木板面上
木板面上
速度減小的最慢
結論 小車受阻力越小,速度減小的
越慢
越慢
推理 如果運動的物體不受力,物體將
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可見: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的原因.
(2)、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過程方法 如圖是“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驗裝置圖.圖中向小車兩端的小盤里加
質量相等
質量相等

的砝碼時,小車就能保持靜止;若兩盤里砝碼的總質量相等,把小車轉過一個角度后松手,小車會
轉回一條直線上
轉回一條直線上
結論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必須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
相反
,并且在
同一直線
同一直線
上.
(3)、研究小組的同學分別測出了甲、乙電動小車作直線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并依據(jù)數(shù)據(jù)做出了相應路程-時間圖象,如圖(a)、(b)所示.

①觀察圖(a)可知,甲車作
勻速
勻速
直線運動.甲車通過0.6米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為
6
6
秒,甲車的速度是
0.36
0.36
千米/時.
②觀察圖(b)可知,在AB對應的時間段內,乙車通過的路程為
1.2
1.2
米.
③比較圖(a)(b)可知,甲車的速度
小于
小于
乙車的速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回顧探究和實驗:
(1)將一個正在響著的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里,如圖1,向外抽氣,發(fā)現(xiàn)鈴聲逐漸減小,說明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小明進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兩段等長的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放在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進行觀察,并移動蠟燭B,使它與所成的像重合.在此實驗中
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
到平面鏡的距離
到平面鏡的距離
的關系
②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大小
大小
的關系;
③觀察到發(fā)現(xiàn)A、B兩只蠟燭重合,說明
像與物大小相等
像與物大小相等
;
④移去蠟燭B,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在光屏上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
像;
⑤玻璃板與直尺應當
豎直
豎直
放置,這說明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⑥小明通過做實驗,得到如下的數(shù)據(jù):
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cm) 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cm)
10 10
20 20
30 30
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可以得出結論:
像距等于物距
像距等于物距

(3)小雨和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前,把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測得光斑到透鏡中心的距離是15cm,然后把凸透鏡、光屏、蠟燭安裝到光具座上開始實驗:
①凸透鏡的焦距是
15
15
cm;
②實驗中,小雨將點燃的蠟燭先后放在上圖中a、b、c、d各點,移動光屏,發(fā)現(xiàn)放在
d
d
處,光屏上清晰的像最小,應用制成
照相機
照相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回顧探究和實驗:
(1)在鼓面上撒一些紙團,敲擊鼓面發(fā)出聲音,紙團跳動,證明:聲音由
 
發(fā)生.
(2)激光手電筒發(fā)出一束光射向平面鏡.當入射光線與鏡面夾角為30°時,反射角為
 
.改變光的入射角度,發(fā)現(xiàn)反射角總是
 
入射角.
(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
①根據(jù)如圖可知該透鏡焦距為
 
cm.
②將蠟燭放在圖中
 
點(填B點或C點)時,移動光屏可承接到一個清晰
 
、
 
的實像,據(jù)此制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