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許昌二模)某課外探究小組為了研究導體電阻的特性,他們在實驗室里用兩個電阻A和B進行研究,不斷改變電源電壓,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電阻A和電阻B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們的電流如表格一和表格二所示.
表格一(電阻A)
次數(shù) 1 2 3 4 5
電壓U/V 1 2 3 4 5
電流I/A 0.05 0.1 0.15 0.2 0.25
表格二(電阻B)
次數(shù) 1 2 3 4 5
電壓U/V 1 2 3 4 5
電流I/A 0.1 0.2 0.3 0.4 0.5
(1)根據(jù)表格一和表格二的實驗數(shù)據(jù),在如圖所示的坐標系中通過描點畫出電阻A和電阻B的U-I圖線.

(2)根據(jù)表格一和表格二中的數(shù)據(jù),結合所畫出的U-I圖線,你所能夠得到結論為:
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沒有關系;不同導體的電壓和電流的比值不同
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沒有關系;不同導體的電壓和電流的比值不同
.(寫出兩條結論)
分析:(1)根據(jù)表格中告訴的電流值和電壓值,結合坐標系中的橫縱坐標的含義,即可畫出U-I圖線.
(2)對表1或表2的數(shù)據(jù)單獨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將兩者的數(shù)據(jù)聯(lián)系起來分析又可以得到另一個結論.
解答:解:(1)在坐標系中,橫軸表示的是電流,并且一個單位對應的電流值為0.05A,縱坐標表示的是電壓,且一個單位代表1V.根據(jù)表1數(shù)據(jù)中的電壓值和電流值,可以得到5個坐標點,將其連接成線,就得到電阻A的U-I圖線.
同理可以得到電阻B的U-I圖線.
答案如下圖所示:

(2)針對表1(或表2)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電流、電壓怎樣變化,其電壓和電流的比值即電阻是不變的,由此可以得出: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沒有關系;
將表1和表2中的數(shù)據(jù)聯(lián)系起來考慮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導體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是不同的.
故答案為:(1)見上圖;(2)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沒有關系;不同導體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是不同的.
點評:導體兩端的電壓與導體中電流的比值為導體的電阻,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zhì),其大小取決于自身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與其他因素無關由此入手也可以得出結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1?許昌二模)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短波、中波和長波都屬于電磁波.在這些電磁波中,波長最短的是
紫外線
紫外線
.飛機等許多航空器內(nèi)部都裝有黑匣子,航空器失事后,黑匣子能在 30天內(nèi)不斷發(fā)出37.5kHz頻率的電磁波信號,以便人們找到它,則這種電磁波的波長為
8000
8000
m.已知光速約為3.0×108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1?許昌二模)熱機的種類很多,內(nèi)燃機是最常見的熱機,汽車上的動力機械就是內(nèi)燃機.汽車中內(nèi)燃機工作時一般包含吸氣沖程、壓縮沖程、做功沖程和排氣沖程等四個沖程,在這四個沖程中,使汽車獲得動力的沖程是
做功沖程
做功沖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1?許昌二模)小明同學學習了“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的實驗后.他想,導體有電阻,電流表也應該有電阻,于是他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測量電流表電阻的電路圖.開關S閉合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應處于
最右端
最右端
位置.若開關S閉合后,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滑到某一位置后,電壓表的讀數(shù)為1.1V,電流表的讀數(shù)為0.4A.則電流表電阻為
2.75
2.75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1?許昌二模)坦克越過壕溝時,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坦克上備有氣袋,遇到壕溝時把氣袋放下去,給氣袋充氣后,坦克通過壕溝就像走平地一樣.坦克采用這種方法過壕溝的目的是為了
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1?許昌二模)汽車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為了安全,
(1)要對汽車的行駛速度進行限制,其包含的物理原理為:
質(zhì)量一定的汽車,速度越大,動能越大,越不容易剎車
質(zhì)量一定的汽車,速度越大,動能越大,越不容易剎車
;
(2)在同樣的道路上,不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其包含的物理原理為:
速度相同的汽車,質(zhì)量越大,動能越大,越不容易剎車
速度相同的汽車,質(zhì)量越大,動能越大,越不容易剎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