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關于溫度、內能和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為0℃的物體是沒有內能的
B.物體放出熱量,溫度不一定降低
C.溫度相同的兩杯水內能一定相同
D.高溫物體分子運動劇烈,含有的熱量多

分析 (1)內能是指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內能與物體的溫度和質量有關,一切物體都有內能.
(2)物體的內能發(fā)生變化,可能表現(xiàn)在物體的溫度變化,也可能是狀態(tài)的變化.

解答 解:A、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即一切物體都有內能,故A錯誤;
B、物體放熱時溫度不一定降低,比如:晶體在凝固過程中放熱但溫度不變,故溫度不一定降低,故B正確;
C、物體的內能與物體質量、溫度、體積有關,溫度相同的物體內能不一定相等,故C錯誤;
D、溫度越高的物體分子運動越劇烈;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內能多少,不是含有的,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要特別注意: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但是物體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吸熱、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溫度升高、不一定吸熱.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是一種單元防盜門門鎖的原理圖.其工作過程是:當有人在樓下按門鈴叫門時,樓上的人閉合開關,門鎖上的電磁鐵通電具有磁性吸引銜鐵,銜鐵脫離門扣,這時來人拉開門,進入樓內.在關門時,開關是斷開的,銜鐵在彈簧作用下,合入門扣.圖中電磁鐵通電時左端磁極是S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中國普洱被稱為世界茶城,茶葉種植對加快我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圖所示是一個茶壺的照片,茶壺利用了連通器的原理.汽油機在“吸氣”、“壓縮”、“做功”、“排氣”的四個沖程中,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是做功沖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圖甲是投擲實心球的場景(不計空氣阻力).小明分析了實心球自脫手至落地過程的能量轉化,畫出了其勢能的大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乙.請你在圖丙中畫出此過程中實心球動能的大小隨時間變化的大致曲線(標出A、B、C三點),并說明畫此曲線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傍晚,沿濱河大道向南進行快步走健身運動的吳敏感覺無風,但河堤上柳樹的枝葉卻在隨風飄拂,此時的風向是( 。
A.向南B.向北C.向對岸D.無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下列關于電磁現(xiàn)象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
此裝置可以說明發(fā)電機的工作原理
B.
用玻璃棒靠近紙屑,紙屑被吸引,說明玻璃棒有磁性
C.
此裝置可以說明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D.
給導線通電時磁針發(fā)生偏轉,說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現(xiàn)在家庭使用的電水壺蘊涵著豐富的物理知識:
(1)它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
(2)燒水時,電能轉化為內能;
(3)使用三角插頭,把水壺外殼與大地連接起來,防止漏電發(fā)生觸電事故;
(4)壺嘴和壺肚形成連通器,確保水面始終相平;
(5)燒開水后壺嘴噴出“白氣”是液化(填一物態(tài)變化名稱)的結果;
(6)燒水時,電水壺的電熱絲很燙,而連接的導線并不怎么熱,說明電流通過導體產(chǎn)生的熱量跟導體的電阻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對下列常見現(xiàn)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摩擦生熱,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內能
B.圍火取暖,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內能
C.花香四溢,是因為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雪花紛飛,是因為分子之間有排斥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冬季來臨,網(wǎng)上熱銷的一款用新型半導體陶瓷材料PTC作為發(fā)熱體的電熱水壺,因其發(fā)熱效率較高而備受青睞(圖甲).PTC有一個人為設定的溫度,當它的溫度低于設定溫度時,其電阻值會隨它的溫度升高而變。划斔臏囟雀哂谠O定溫度時,其電阻值隨它的溫度升高而變大.它的工作電路如圖乙所示,電源電壓220伏,R0是定值電阻,其阻值不受溫度的影響.RT是PTC的電阻,它的電阻值與溫度的關系如圖丙所示.請你根據(jù)圖表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問題:

    電熱水壺的銘牌
容積1.5L
壺身和底座的總質量1.0kg
底座面積250cm2
(1)電熱水壺最多能裝多少克水?
(2)裝滿水后電熱水壺對桌面的壓強是多大?
(3)已知該電熱水壺在RT設定溫度狀態(tài)(100℃)工作時,電路中的電流為0.2安.那么當RT的溫度為130℃時,電路中RT的兩端的電壓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