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后羿射日”是大家熟悉的我國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后羿射出去的箭離地而起后,假設(shè)突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射出去的箭會( 。
A. 落回地面 B. 飛向太陽 C. 停在空中 D. 繞地球轉(zhuǎn)動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0為定值電阻,R為滑動變阻器.閉合開關(guān)S后,在移動滑片P的過程中,電流表的示數(shù)I與R的阻值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電壓表的示數(shù)U與R的阻值關(guān)系如圖丙所示,則R0的阻值為 Ω,電源電壓為 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次列車由北京開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鐵路長1458km,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13次列車的運行時刻表如下:
(1)13次列車由天津西到濟南所用的時間_____;
(2)13次列車由北京到達上海的平均速度______;
(3)中途13次列車以36km/h的速度穿越長度為1600m的一個隧道,列車全部在隧道中行駛的時間是150s,那么這列火車的長度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當神舟號飛船穿越大氣層返回地面時,它表面溫度升高,這是通過______的方式將_____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墨水在溫水中比在冷水中擴散快,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與_______有關(guān)。冬天烤火取暖是通過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人體的內(nèi)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fā)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如圖乙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彈起,這個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如果把這兩個實驗移到月球上去做,則泡沫塑料球能被彈起的有________(甲/乙/甲和乙)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城市中的路燈是_______在一起的;路由器,是一種支持有線和無線連接的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通過后排接口可以同時連接多臺電腦,接口之間是______的。(選填“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請你給以下的物理量填寫合適的數(shù)值或單位:
(1)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是______V。
(2)學(xué)校實驗室電學(xué)實驗中,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大約為0.2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物體正在振動,其每分鐘振動900次,則這種物體振動是頻率是___________Hz,此聲音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被人耳聽到,因為人耳能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右圖是某小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選擇玻璃板代替鏡子進行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__________關(guān)系.
(2)為了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________(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保證實驗效果,他們應(yīng)選擇___________(選填“平面鏡”、“較薄的平板玻璃”或“較厚的平板玻璃”)做實驗
(3)當把B移到A 的像所在的位置時,無論怎樣沿水平桌面移動蠟燭B都不能使B與A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點燃的蠟燭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分別測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兩組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jié)論之一:“像距與物距相等”。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示意圖,小組成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
A.像的大小與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有關(guān)
B.蠟燭遠離玻璃板過程中,蠟燭的像始終與蠟燭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會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實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