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輕質(zhì)彈簧,彈簧上端連有一邊長為0.1m的正方體物塊A,當(dāng)容器中水的深度為20cm時,物塊A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此時彈簧恰好處于自然伸長狀態(tài)(,g取10N/kg).求:

(1)物塊A受到的浮力;

(2)物塊A的密度;

(3)往容器緩慢加水(水未溢出)至物塊A恰好浸沒時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增加量△p(整個過程中彈簧受到的拉力跟彈簧的伸長量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

【答案】(1)6N;(2)0.6×103kg/m3;(3)600Pa

【解析】

(1)物塊A體積為

,

物塊A受到的浮力

(2)彈簧恰好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沒有發(fā)生形變,彈簧對物體沒有拉力,物體只受重力和浮力作用,故,即,

所以;

(3)物塊A剛好完全浸沒水中時

,

彈簧受到的拉力;

由圖乙可知:此時彈簧伸長了2cm,

假設(shè)水面不動(即不加水),彈簧伸長2cm,木塊向上運動2cm,水面距底部距離為

由于將水加至木塊A剛好完全浸沒水中,水面再升高的高度,

水面升高的高度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硬卡片從木梳的梳齒上以相同的力不同的速度滑過,可以用來研究____(選填“硬卡片”、“梳齒”)聲音的_______,(選填 “音調(diào)”、“響度”、“音色”或“聲速” 下同)聲音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化的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徐用刻度尺測得一支中性筆的長度為14.10,但漏寫了單位,這個單位應(yīng)是

A. cm B. Km C. m D. 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點燃的蠟燭放置在離凸透鏡15cm 處,在透鏡的另一側(cè)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燭焰像,則該凸透鏡的焦距可能為

A.5cm B.10cm C.15cm D.2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實驗中,某同學(xué)用如圖所示的同一滑輪組分別做了三次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N

鉤碼上升的距離/cm

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N

彈簧測力計上升的距離/cm

機械效率

1

2

8

0.8

24

83.3%

2

4

5

1.5

15

3

6

10

90.9%

(1)在表中空格處填下適當(dāng)?shù)臄?shù)據(jù)(機械效率用百分數(shù)表示,保留一位小數(shù))。

(2)在實驗操作中應(yīng)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

(3)從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 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4)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可能還與其它因素有關(guān),請你作出恰當(dāng)?shù)牟孪耄夯喗M的機械效率與 有關(guān)(寫出一種影響因素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媽媽用電動車送小明上學(xué),途中媽媽提醒小明“坐好,別動!”這個“別動”的參照物是( 。

A. 電動車上的座位 B. 路旁的樹木

C. 迎面走來的行人 D. 從身旁超越的汽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市正進行農(nóng)村電網(wǎng)改造,對此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 如果用超導(dǎo)材料作為輸電線,可大大降低輸電過程中的電能損耗

B. 當(dāng)輸電電壓增大時,輸電線電阻也隨著增大

C. 輸電線中的電流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

D. 改造時把細輸電線換成粗輸電線,可以減小輸電線的電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你的生活經(jīng)驗將以下活動所需時間由長到短排列(填序號)

A. 去操場做一遍廣播操 B. 到隔壁教室去借一本書

C. 步行到距離家3km的學(xué)校上學(xué) D. 眨一下眼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實驗前他應(yīng)先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__;

(2)杠桿平衡后,小明在圖甲所示的A位置掛上兩個鉤碼,可在B位置掛上________個鉤碼,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3)他改用彈簧測力計在圖乙所示的C位置斜向下拉,若每個鉤碼重1N,當(dāng)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__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