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與函數(shù)和函數(shù)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

(1)若,且tan∠POB=,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

(1)設第一象限內(nèi)的點B(m,n),則tan∠POB,得m=9n,又點B在函數(shù) 的圖象上,得,所以m=3(-3舍去),點B

AB∥x軸,所以點A),所以;

(2)由條件可知所求拋物線開口向下,設點Aa , a),B(a),則AB=a = ,

所以,解得 .

a = 3時,點A(3,3),B,3),因為頂點在y = x上,所以頂點為(-,-),所以可設二次函數(shù)為,點A代入,解得k= ,所以所求函數(shù)解析式為 .

同理,當a = 時,所求函數(shù)解析式為;

(3)設Aa , a),B,a),由條件可知拋物線的對稱軸為 .

設所求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為: .

Aa , a)代入,解得,,所以點P到直線AB的距離為3或 .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y=a(a≠0)與函數(shù)y=x和函數(shù)y=
1
x
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1)若a>0,且tan∠POB=
1
9
,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y=x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
8
3
,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y(tǒng)=
9
5
x2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第2章《二次函數(shù)》中考題集(32):2.7 最大面積是多少(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y=a(a≠0)與函數(shù)y=x和函數(shù)y=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1)若a>0,且tan∠POB=,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y=x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y(tǒng)=x2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第26章《二次函數(shù)》中考題集(33):26.3 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shù)(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y=a(a≠0)與函數(shù)y=x和函數(shù)y=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1)若a>0,且tan∠POB=,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y=x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y(tǒng)=x2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第2章《二次函數(shù)》中考題集(33):2.4 二次函數(shù)的應用(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y=a(a≠0)與函數(shù)y=x和函數(shù)y=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1)若a>0,且tan∠POB=,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y=x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y(tǒng)=x2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1年北京市密云縣中考數(shù)學二模試卷 (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y=a(a≠0)與函數(shù)y=x和函數(shù)y=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1)若a>0,且tan∠POB=,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y=x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y(tǒng)=x2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