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生物 > 題目詳情

觀察如圖的顯微鏡結構圖,并回答問題(在[]內填標號,在______上填名稱)
(1)寫出下列標號所代表的結構名稱
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⑩______
(2)對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能大范圍升降鏡筒的是____________,能小范圍升降鏡筒的是____________能反射光線的是____________,能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是____________.
(4)現在有5ⅹ、10ⅹ、16ⅹ的目鏡和4ⅹ、10ⅹ、40ⅹ的物鏡,用臺顯微鏡能看到的最大的物象放大倍數是______,最小的物象放大倍數是______.

解:(1)圖中顯微鏡各結構的名稱是:①是鏡座,②是鏡柱,③是鏡臂,④是鏡筒,⑤是目鏡,⑥是轉換器,⑦是物鏡,⑧是粗準焦螺旋,⑨是細準焦螺旋,⑩是壓片夾,11是通光孔,12是遮光器,13是載物臺,14是反光鏡.
(2)物體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因而對物體有放大作用的是目鏡和物鏡.
(3)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能夠升降鏡筒,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垂忡R可以調節(jié)光線的強弱;若視野中光線強,用小光圈和平面鏡,若視野中光線弱,用大光圈或凹面鏡.
(4)物像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題中的目鏡和物鏡的組合,物鏡4ⅹ和目鏡5ⅹ時,物像的放大倍數是20ⅹ,放大倍數最;物鏡是40ⅹ,目鏡是16ⅹ,物像的放大倍數是640ⅹ,放大倍數最大.
故答案為:(1)鏡柱;鏡臂;鏡筒;壓片夾;(2)⑤目鏡;⑦物鏡;(3)⑧粗準焦螺旋;⑨細準焦螺旋;14反光鏡;12遮光器和14反光鏡;(4)640ⅹ;20ⅹ.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等有關知識點.
點評: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操作技巧是考查的重點,只要多思考、多操作即能順利的完成此類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是顯微鏡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用來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結構是[
14
14
]
反光鏡
反光鏡
和[
12
12
]
遮光器
遮光器

(2)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字母“p”應是
d
d

(3)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看到的物象在視野的左上方,若要觀察的物象達到視野中央,他應將裝片向
左上方
左上方
移動.轉換高倍鏡到位后,再調節(jié)[
2
2
]
細準焦螺旋
細準焦螺旋
能使物象清晰,所觀察的物象與低倍鏡相比較,細胞數目較
,視野中的光線變
.(亮、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觀察如圖的顯微鏡結構圖,并回答問題(在[]內填標號,在
 
上填名稱)
(1)寫出下列標號所代表的結構名稱
 
 
 
 

(2)對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3)能大范圍升降鏡筒的是
 
 
,能小范圍升降鏡筒的是
 
 
能反射光線的是
 
 
,能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是
 
 

(4)現在有5ⅹ、10ⅹ、16ⅹ的目鏡和4ⅹ、10ⅹ、40ⅹ的物鏡,用臺顯微鏡能看到的最大的物象放大倍數是
 
,最小的物象放大倍數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如圖是顯微鏡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觀察時,把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轉動[
 
]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至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
 
]
 
,使物像更清晰.
(2)為了更清楚地看到細胞的結構,應該轉動顯微鏡的轉換器,使
 
(填“低倍”或“高倍”)的①物鏡對準通光孔.
(3)若顯微鏡的目鏡為5×,物鏡為40×,則觀察到的物像放大
 
倍.若所觀察的某個洋蔥細胞在視野的左上方,要使這個細胞位于視野的中央,應向
 
方向移動玻片標本.
(4)若我們視野中觀察到的物體如右圖,為完整觀察到該物體則應選擇倍數更
 
(“大”或“小”)的物鏡.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2-2013學年云南省文山州七年級(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觀察如圖的顯微鏡結構圖,并回答問題(在[]內填標號,在    上填名稱)
(1)寫出下列標號所代表的結構名稱
               
(2)對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3)能大范圍升降鏡筒的是        ,能小范圍升降鏡筒的是        能反射光線的是        ,能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是       
(4)現在有5ⅹ、10ⅹ、16ⅹ的目鏡和4ⅹ、10ⅹ、40ⅹ的物鏡,用臺顯微鏡能看到的最大的物象放大倍數是    ,最小的物象放大倍數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