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以下關于營養(yǎng)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兒童、青少年應多吃一些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B. 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成的葡萄糖,可在小腸處被直接吸收
C. 大腸是吸收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主要器官
D. 食物中主要的供能物質是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
【答案】A
【解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yǎng)物質: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yǎng)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體的生長發(fā)育、組織的更新等都離不開蛋白質。故兒童、青少年應該多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A正確;淀粉的初步消化是在口腔中開始的,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淀粉轉化成了麥芽糖,饅頭咀嚼一段時間會有甜味就是這個原因,最終在小腸內在胰液和腸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體吸收,B錯誤;大腸能吸收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但不是吸收的主要器官,C錯誤;糖類、脂肪、蛋白質都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而維生素既不是構成細胞的主要原料,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D錯誤。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母愛是偉大的,母親在懷孕期間,身體負擔明顯加重,她要為胎兒提供所需的養(yǎng)料和氧氣,排出胎兒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廢物。母親和胎兒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是( 。
A.胎盤B.臍帶C.母體D.卵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般貧血患者應注意多吃一些( )
A.含糖類和維生素B1較多的食物B.含蛋白質和鐵質較多的食物
C.含無機鹽和維生素較多的食物D.含維生素C和鈣質較多的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一個剛出芽的馬鈴薯塊莖切成大小相同的4塊,每塊均帶有芽眼。取4個大小、質地相同的花盆,分別裝滿同樣的土,將每塊分別埋于4個花盆約5cm深處的沙土中,按下表要求連續(xù)管理培植20天。請回答:
花盆 | 溫度 | 光照 | 水 |
1號 | 20℃ | 黑暗 | 適量 |
2號 | 20℃ | 充足 | 適量 |
3號 | 20℃ | 充足 | 不澆水 |
4號 | 20℃ | 充足 | 持續(xù)過量 |
(1)生長狀況最佳的是______號花盆中的馬鈴薯。該實驗的變量有______。
(2)______號花盆的馬鈴薯最終死亡。
(3)馬鈴薯的這種繁殖方式屬于______。其優(yōu)點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人體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人體從外形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
B. 大腿上方與腰部相連的部分叫做臀
C. 人體內的腔包括顱腔和腹腔
D. 上肢分為上臂、前臂、手三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生物興趣小組對不同食物中的能量的測定結果如表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食物名稱 | 花生仁 | 黃豆 | 核桃仁 | 大米 |
質量/g | 1 | 1 | 1 | ① |
水/mL | 30 | 30 | 30 | 30 |
溫度上升/℃ | 60 | 50 | 80 | 45 |
A.實驗中,①應該為1
B.黃豆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人體的主要供能物質
C.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應該設置重復組
D.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搶救煤氣中毒而昏厥的病人,不恰當?shù)募本却胧┦牵ā 。?/span>
A. 撥打“120”急救電話
B. 將病人轉移到空氣新鮮的地方
C. 若病人呼吸驟停,須原地等待醫(yī)生救治
D. 讓病人仰臥平躺,保持呼吸道暢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顯微鏡的使用”你認為下列哪些是正確的:( )
①先將做好的裝片放在載物臺后再進行對光。
②鏡筒下降時眼睛必須注視目鏡。
③視野太暗時可以考慮換用較大的光圈觀察。
④較透明的裝片時要用較強的光線。
⑤當視野中出現(xiàn)圖像時要進一步用細準焦螺旋把物像調得更清楚。
⑥高倍物鏡比低倍物鏡長
A.②③④⑤⑥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使用顯微鏡的操作中錯誤的選項是( )
A.對光是要看到白亮的視野
B.安放時鏡座距實驗臺邊緣約5cm
C.觀察使用左眼看著目鏡,右眼睜開,便于畫圖
D.當光線較暗時,用反光鏡的凹面來對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