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是( )
A.青魚、草魚、鰱魚、鳙魚 B.青魚、鯽魚、鰱魚、鳙魚
C.青魚、鯽魚、鯉魚、鳙魚 D.青魚、鯉魚、鰱魚、鳙魚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下列能體現(xiàn)出這一現(xiàn)象的正確食物鏈是( )
A.螳螂→蟬→黃雀 B.樹→螳螂→蟬→黃雀
C.蟬→螳螂→黃雀 D.樹→蟬→螳螂→黃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含羞草受到觸碰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能夠運動 B.需要呼吸
C.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能生長和繁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過程如下: 向1號、2號試管中各加入2毫升漿糊;再向1號試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號試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將2支試管充分振蕩后,放入盛有37℃溫水的燒杯中10分鐘取出,待冷卻后各加入2滴碘液(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觀察實驗現(xiàn)象。回答有關問題:
(1)請你判斷:_________號試管里的漿糊將變成藍色。_________號試管里的漿糊沒有顏色變化,原因是該試管里的漿糊中的淀粉已經(jīng)變成了_______。
(2)實驗溫度選擇37℃溫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起對照作用的應該是______號試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部條件,某校生物課外活動小組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方案:
(一)【方法步驟】
(二)【實驗結(jié)果預測】
(1)一段時間后,只有_______號瓶中的種子會萌發(fā)成幼苗,而其他瓶中的種子不會萌發(fā)。
(三)【部分實驗結(jié)果的分析與結(jié)論】
(2)根據(jù)_______和_______號瓶實驗結(jié)果對比分析,可以說明種子萌發(fā)時需要充足的空氣。
(3)根據(jù)2號瓶和3號瓶實驗結(jié)果的對比分析,可以說明種子萌發(fā)時需要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自制酸奶的過程中,將加有酸奶的牛奶瓶密封后,直接放進冰箱的冷藏室里發(fā)酵。過了約4個小時,發(fā)現(xiàn)酸奶的制作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
A. 酸奶發(fā)酵的溫度太高 B. 酸奶發(fā)酵的溫度太低
C. 酸奶發(fā)酵的濕度太大 D. 酸奶發(fā)酵的濕度太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孑孓”是蚊子的幼蟲,適于生活在水中。幾個同學對“孑孓的生活是否需要空氣”的問題爭論不休:有的認為需要空氣,有的認為不需要空氣。請你根據(jù)下圖設計一個實驗探究該問題。
(1)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設: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氣
(3)實驗設計:
①取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燒杯中裝有等量的水;
②水中放入等量的孑孓,假設這些孑孓生命力相當,在甲燒杯水的中間層放入細密的鐵絲網(wǎng),使孑孓全部都在水的底層,乙燒杯不作處理;
③兩個燒杯放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
(4)預期的實驗結(jié)果:甲一段時間后孑孓衰弱死亡;乙一段時間后孑孓正常生活。試分析出現(xiàn)該結(jié)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出的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智能溫室大棚能自動控制大棚內(nèi)的溫度、CO2濃度、光照強度等條件,以滿足大棚內(nèi)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需求。乙圖表示大棚內(nèi)A、B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與光照強度的關系曲線。請分析回答:
(1)大棚內(nèi)壁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小水珠,這些小水珠部分來自于植物的 作用。
(2)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長,大棚內(nèi)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 點。
(3)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nèi),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植物A (選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4)要提高大棚內(nèi)作用的產(chǎn)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