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原始生命形成的場所是
A.原始大氣 B.原始海洋 C.淺水中 D.陸地上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環(huán)境與現(xiàn)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fā)、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xiàn)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物,經(jīng)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梢娚鹪从谠己Q蟆9蔬xB。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由血液形成尿液的過程正確的是( )
A. 血液→腎小囊→腎小球→腎小管→尿液
B. 血液→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尿液
C. 血液→腎小球→腎小管→腎小囊→尿液
D. 血液→腎小管→腎小球→腎小囊→尿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植物體內(nèi)發(fā)生的生理現(xiàn)象,如①水分的輸導②蒸騰作用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其中受氣孔關閉影響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是 ,傳染源是 ,傳播途徑是 ,
易感人群是 。對患者隔離治療是為了 ,在教室里開窗通風、灑水是為了 ,對健康人接種疫苗是為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說法,錯誤的是( )
A.達爾文用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因
B. 米勒的模擬實驗證明了無機小分子可生成有機大分子
C. 最早形成的原始生命的特征是厭氧、異養(yǎng)型
D. 野兔的保護色和鷹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
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草原上,兔和鹿的關系是 ,根據(j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寫出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
(2)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三組模擬實驗,以檢驗“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
①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兩個相同項圈;
②乙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兩個相同棍棒;
③丙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一個項圈和一個棍棒。
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模擬的是該草原上的 。
930上述實驗中,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 (填“相同”或“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某科技活動小組探究“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的影響”所進行的實驗過程:
步驟一:配制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先取四個燒杯分別加入20mL、30mL、40mL、50mL的蒸餾水,然后都加入等量的同種香煙煙絲浸泡1天,得到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濾液備用。
步驟二:取2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分成5等份,分別移入清水及20mL、30mL、40mL、50mL的煙草浸出液中,5分鐘后測量每只水蚤的心跳次數(shù),分別重復3次。
步驟三:分別計算各組水蚤10秒心跳次數(shù),其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
不同體積的蒸餾水 配置的煙草浸出液 | 20mL | 30mL | 40mL | 50mL | 清水 (對照) |
10秒內(nèi)心跳次數(shù) | 42 | 39 | 36 | 35 | 33 |
請回答:
(1)該小組提出的問題是: ?
(2)實驗時,取大小一致的水蚤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
(3)該實驗中,實驗的變量因素是 ,為了減少實驗誤差,在步驟三中同學們對所記錄的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法是 。
(4)通過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結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具有 作用(“促進”或“抑制”)。
(5)吸煙首先危害人體的 系統(tǒng),進而引起各種不同的慢性病。嚴重時還會導致肺癌、冠心病等。
(6)煙草中含有很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請寫出其中的一種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