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適于陸地生活的動物,其呼吸器官一般是( )
A.氣管或肺B.氣管和鰓C.肺和鰓D.鰓和皮膚
【答案】A
【解析】
陸生動物適于陸生的特點:
(1)陸地氣候相對干燥,與此相適應,陸生動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2)陸地上的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
(3)除蚯蚓等動物外,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nèi)部的各種呼吸器官。
(4)陸地動物還普遍具有發(fā)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夠對多變的環(huán)境及時做出反應。
適于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各種呼吸器官,像肺或氣管。如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類都用肺呼吸,昆蟲是用氣管呼吸。所以適于陸地生活的動物,其呼吸器官一般是肺或氣管。
故選:A。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乳酸菌屬于細菌,酵母菌屬于真菌,主要區(qū)別在于
A.酵母菌可以是多細胞群體B.酵母菌沒有鞭毛
C.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D.酵母菌沒有細胞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做過如下實驗,將深色樺尺蛾和淺色樺尺蛾分別進行標記,然后放養(yǎng)于不同的地點,一段時間后,將所釋放的樺尺蛾盡量收回。統(tǒng)計其數(shù)目,結果如下表:
地區(qū) | 淺色蛾 | 深色蛾 | ||
釋放數(shù) | 回收數(shù) | 釋放數(shù) | 回收數(shù) | |
工業(yè)污染區(qū) | 170 | 20% | 160 | 50% |
非工業(yè)區(qū) | 500 | 45% | 400 | 10% |
(1)樺尺蛾的體色在生物學上稱為性狀。其體色有深淺之分,這是一種_________現(xiàn)象。(填“遺傳”或“變異”)
(2)工業(yè)污染區(qū)______色樺尺蛾回收所占比例高,非工業(yè)污染區(qū)______色樺尺蛾回收所占比例高。
(3)從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著的樺尺蛾,保護色是不同的。根據(jù)達爾文理論,保護色的形成是長期_________的結果。
A.煙熏 B.捕食這種顏色的食物 C.自然選擇 D.人工選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某班同學對學校門前的池塘一天天變綠產(chǎn)生了興趣,經(jīng)過觀察,他們發(fā)現(xiàn)池水的表層有許多浮游生物,他們分析池水變綠可能與這些浮游生物有關。
(1)根據(jù)上面的材料,他們可能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提出一個問題即可)
(2)假如他們想探究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是否與陽光有關,請幫他們完成下面探究方案:
①器具材料:大燒杯、普通池水(河水)、富含浮游生物的池水、大紙盒等。
②方法步驟
A.在兩只大燒杯A、B中分別倒入半杯普通池水(河水)
B.在A、B兩燒杯中各加入三分之一________
C.分別將A、B兩燒杯放置在_______和_______進行培養(yǎng),溫度均控制在25℃左右。
D.每天觀察并記錄兩燒杯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情況。
③請幫他們設計一個記錄觀察結果的表格_______ 。
④此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
⑤實驗現(xiàn)象:照光的池水逐漸變_______;遮光的池水每觀察一次顏色變黃一些,幾天后水中的浮游生物全部死亡、下沉。
⑥實驗結論: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光照對菜豆發(fā)芽的影響,設計如下表所示的實驗。請根據(jù)實驗設計回答有關問題:
培養(yǎng)皿 | 菜豆 | 放置環(huán)境 | 溫度 | 水 |
1號 | 20粒 | 光照 | 20℃ | 適量 |
2號 | 20粒 | 暗室 | 20℃ | 不適量 |
在這個實驗設計中,應該修改的內(nèi)容是_____。一段時間后,分別統(tǒng)計兩組處理中萌發(fā)種子的數(shù)量,并計算各自的發(fā)芽率。若兩組的發(fā)芽率差異不顯著你的實驗結論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鯽魚身體兩側有側線,其作用是( )
A.調(diào)節(jié)身體比重B.控制前進方向
C.調(diào)節(jié)身體平衡D.感知水流速度和水壓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