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如圖所示變化:
(1)寫出化學式: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2)寫出以上各步的化學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合理的是
A.托盤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稱量,能稱準到0.1g
B.實驗室制氧氣時,應(yīng)先加入藥品,后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向正在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
D.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勞動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會使用木炭煉銅,在化學實驗室里模擬煉銅,既可用傳統(tǒng)的實驗裝置(見圖甲),又可用改進的微型實驗裝置(見圖乙);瘜W興趣小組采用圖乙裝置,開展以下探究活動。
(1)寫出木炭與氧化銅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發(fā)生還原反應(yīng)的物質(zhì)是________。
(2)判斷木炭與氧化銅已經(jīng)發(fā)生反應(yīng)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圖乙裝置與使用圖甲裝置相比,其優(yōu)點是____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4)用甲裝置進行實驗,完畢后先停止加熱,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同學在學完“碳的幾種單質(zhì)”一節(jié)后,自制了三個簡易凈水器(如圖所示),并分別向其中添加了如下表所示的物質(zhì),做了三個對比實驗。
首先取一個大燒杯,裝滿水,并向其中滴加幾滴紅墨水,攪拌均勻后,將其分成等體積的三份,再分別倒入三個凈水器中,同學們把觀察到的溶液的顏色變化情況記錄如下:
實驗序號 | 添加物質(zhì)及質(zhì)量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一 | 1 g活性炭 | 溶液的紅色變淺 |
實驗二 | 2 g活性炭 | 溶液的紅色消失 |
實驗三 | 2 g木炭 | 溶液的紅色變淺 |
(1)通過對上表的比較,你發(fā)現(xiàn)的問題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實驗,你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一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碳”的世界豐富多彩。
(1)根據(jù)表中提供的信息補全表格并回答問題。
金剛石 | 石墨 | C60 | |
結(jié)構(gòu) | |||
用途 | _____ | 作電極材料 | 作超導(dǎo)體材料 |
相應(yīng) 性質(zhì) | 硬度大 | ______ |
表中物質(zhì)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物理性質(zhì)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屋裝修后,可在室內(nèi)放一些活性炭來吸收裝修材料釋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氣體,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空氣的凈化問題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下列各組中成分均屬于空氣污染物的一組是
A.SO2、CO、NO2 B.CO2、HCl、N2
C.CH4、CO2、H2 D.SO2、N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1)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煉銅的工藝,通過學習,同學們知道木炭可以作還原劑把氧化銅中的銅還原出來,小明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后,建議用超細炭粉與氧化銅粉末混合進行實驗,他的理由是 。
(2)同學們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當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剛剛出現(xiàn)渾濁時, (填寫“可以”或者“不能”)確定氧化銅和炭粉已經(jīng)開始反應(yīng)。
(3)為了使氧化銅中的銅完全被還原,對于下列三組氧化銅和炭粉的質(zhì)量比例,你建議選擇 (填寫字母),簡要說明你的理由 。
A.36:3 B.40:3 C.48: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兩份質(zhì)量相等的碳,一份與足量的氧氣完全反應(yīng)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與氧氣反應(yīng)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則前者與后者消耗氧氣的質(zhì)量比為( )
A. 3∶4 B. 3∶8 C. 2∶1 D. 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二氧化氯(ClO2)可用于自來水消毒。以粗鹽為原料生產(chǎn)ClO2的工藝主要包括:①粗鹽精制;②特殊條件下電解NaCl溶液制NaClO3;③ClO2的制取。工藝流程如圖,其中反應(yīng)Ⅲ制取ClO2的化學方程式為: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1)加入過量氫氧化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過量的試劑X是__________(填化學式);
(2)操作A中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加入適量HCl至酸性過程中,發(fā)生的中和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完成反應(yīng)Ⅱ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該流程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是水和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鎂片完全溶解、石灰水渾濁。
(一)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
(1)鎂和鹽酸的反應(yīng)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同學測得反應(yīng)后試管內(nèi)溶液pH<7 ,該溶液pH<7的可能原因是:
①MgCl2溶液的pH<7;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乙同學將反應(yīng)后試管內(nèi)溶液冷卻,加入鎂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顏色無變化,再加熱,發(fā)現(xiàn)溶液慢慢渾濁且變紅。
【猜想】對實驗中“溶液慢慢渾濁且變紅”的原因,乙同學提出猜想:
MgCl2+2H2O=Mg(OH)2↓+2HCl,大家都認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
【查閱】資料1:Mg(OH)2難溶解于水,升高溫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資料2:K、Ca、Na、Mg等活潑金屬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水反應(yīng),產(chǎn)生堿和氣體。
【實驗】乙同學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熱水中加入鎂粉,觀察到液體慢慢變紅并渾濁,鎂粉表面產(chǎn)生氣泡。收集并點燃氣體,發(fā)現(xiàn)能燃燒。乙同學實驗中“溶液慢慢渾濁且變紅”的原因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丙同學在做實驗時,不小心將鎂條掉入到碳酸氫鈉溶液中,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大量的氣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鎂條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氣體和白色不溶物分別是什么?
【查閱資料】
Mg(OH)2 | MgCO3 | |
溶解性 | 難溶于水 | 微溶于水 |
熱穩(wěn)定性 | 受熱易分解,能生成兩種氧化物 | 受熱易分解,能生成兩種氧化物 |
實驗探究一:鎂條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yīng)產(chǎn)生什么氣體呢?
猜想 | 實驗方法 | 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
① | 二氧化碳 | 收集氣體于集氣瓶中,而后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無明顯現(xiàn)象 | 猜想①不成立 |
② | 氧氣 | 收集氣體于集氣瓶中,而后將________放入瓶中; | 無明顯現(xiàn)象 | 猜想②不成立 |
③ | 氫氣 | 第一步,點燃產(chǎn)生的氣體; 第二步,在火焰上罩內(nèi)壁涂有石灰水的燒杯。 | 氣體能被點燃; 燒杯內(nèi)壁無現(xiàn)象; | 猜想______成立 (填序號) |
④ | _____ | |||
⑤ | 甲烷 |
實驗探究二:
【提出問題】鎂條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丙同學根據(jù)資料分析認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和MgCO3中的一種或兩種。
【進行實驗】
(1)根據(jù)實驗Ⅰ的現(xiàn)象,寫出加熱白色不溶物時一定發(fā)生的化學反應(yīng)的方程式__________;
(2)實驗Ⅱ中 稱量“干燥的晶體”質(zhì)量為2.85g,由此通過計算確定白色不溶物是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請你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