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下列各組物質,所選試劑錯誤的是( 。
A.淀粉和葡萄糖﹣﹣﹣﹣﹣碘水
B.稀鹽酸和稀硫酸﹣﹣﹣﹣紫色石蕊試液
C.硬水和蒸餾水﹣﹣﹣﹣﹣肥皂水
D.氫氧化鈉固體和硝酸銨固體﹣﹣﹣﹣﹣水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一帶一路”是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賦予古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發(fā)明和技術傳送到國外。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稻草造紙 B.使用火藥 C,蠶絲織葙 D.冶煉金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過氧化氫不穩(wěn)定會自然分解,久置的過氧化氫溶液,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會變小。某興趣小組為測定實驗室中一瓶久置的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進行實驗。測得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圖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為__________g
(2)反應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
(3)計算該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對比學習有利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共性與個性。為探究酸的性質,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內容 | 實驗現(xiàn)象 | 分析與結論 |
醋酸晶體試管內 (1),醋酸溶液試管中鎂帶表面冒氣泡。 | 酸的很多反應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 |
用玻璃棒蘸硫酸在白紙上寫字 | (2)(填“濃”或“稀”)硫酸使白紙?zhí)炕?/p> | 即使是同種酸,由于 (3) 不同,它們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
兩試管中均產生 (4) |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質,這是因為酸的組成中都含有 (5) (填元素符號)。 | |
E試管中產生 (6) , F試管中無明顯現(xiàn)象。 | 不同的酸根會導致酸的“個性”差異。因此,可用氯化鋇溶液鑒別鹽酸和硫酸。 |
清洗試管時,小喬同學將C、F兩試管中的無色液體同時倒入一個潔凈的廢液缸,廢液缸中立刻冒氣泡并出現(xiàn)白色沉淀。請分析上述現(xiàn)象并回答:
Ⅰ. 廢液缸中產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為 (7) 。
Ⅱ. 廢液缸里最終產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鋇,可能有 (8) (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區(qū)別兩種不同物質的方法合理的是( 。
A.用蒸餾水區(qū)別四氧化三鐵與二氧化錳 B.用酚酞試液區(qū)別氯化鈉溶液與稀硫酸
C.用石蕊試液區(qū)別稀燒堿溶液與石灰水 D.用加堿的方法區(qū)別氯化銨與氯化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食用“地溝油”對人體有害
B.煤、石油、天然氣都屬于可再生能源
C.為保障食品安全,杜絕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
D.為提高農作物產量,應大量施用化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含碳酸鈉、硫酸鈉、氯化鉀、硝酸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實驗:
Ⅰ.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逐漸加水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隨加入水的質量的變化如圖1所示;
Ⅱ.取少量B點時的清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變色;
Ⅲ.繼續(xù)向燒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隨加入稀硝酸的質量的變化如圖2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BC段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從C到D液體的pH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3)D點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
(4)為進一步探究該白色固體的成分,該組同學取少量原固體樣品于試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
,過濾;再向濾液中加 ,觀察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描述中表達的是物質化學性質的是( 。
| A. | 干冰能升華 | B. | 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
| C. | 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易變質 | D. | 水蒸發(fā)產生水蒸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⑴寫出下列微粒的化學符號
①氟原子 ②五氧化二磷分子 ③氮氣分子 ④碳酸根離子
⑵用下列字母序號填空:
a.鹽酸 b.干冰 c.氧氣 d.生石灰
① 用于人工降雨 ② 用作干燥劑
③ 用于金屬表面除銹 ④ 能供給生物呼吸
⑶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鋅與稀鹽酸 ②鎂條在氧氣中燃燒
③硫酸銨與氫氧化鈉混合加熱 ④用氯酸鉀制取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