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為了驗證鎂、鐵、銅的活動性順序,他選擇了打磨過的鐵絲,你認為他還需要先的另外兩種溶液是硫酸鎂溶液和硫酸銅溶液.請根據(jù)選定的試劑寫出上述實驗中發(fā)生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Fe+CuSO4=Cu+FeSO4

分析 根據(jù)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規(guī)律,結合“三取中”的常用驗證金屬活動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兩邊夾中間的方法進行.

解答 解: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鎂>鐵>銅,可以采用兩邊夾中間的方法選擇試劑,鐵是單質,則鎂和銅選用其鹽溶液進行,故可以選用硫酸鎂溶液和硫酸銅溶液,鐵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
故答案為:硫酸鎂;硫酸銅;Fe+CuSO4=Cu+FeSO4(合理即可).

點評 本題考查了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如圖分別表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試答:
(1)室溫(20℃)時,B物質是易溶物質(選填“易”、“可”、“微”、“難”).
(2)60℃三種物質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
(3)通過加溶質、蒸發(fā)溶劑、升高溫度均可使接近飽和的溶液變?yōu)槠滹柡腿芤旱奈镔|是C
(4)等質量的三種飽和溶液從60℃降溫至20℃時,其中析出晶體最多的是A,由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旱氖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初中化學教材中的一些實驗如圖,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一玻璃棒不斷攪拌的目的是加速散熱.
(2)實驗二錐形瓶內(nèi)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4P+5O2 $\frac{\underline{\;點燃\;}}{\;}$2P2O5;
(3)實驗三依據(jù)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沒燃燒的現(xiàn)象,得出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其中熱水的作用除了起到提供溫度外,水的另一個作用是隔絕氧氣
(4)實驗四的目的是探究鐵生銹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是教材中常見的一些探究實驗,請回答相關問題

(1)A實驗獲得的宏觀結論是水是由氫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
(2)B實驗中硬質玻璃管內(nèi)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紅色粉末慢慢變成黑色;導致測量結果小于1/5的原因可能是裝置漏氣或銅粉的量不足或未冷卻至室溫就讀數(shù).
(3)C實驗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4)D實驗驗證鐵生銹的條件之一是與氧氣接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如表中,除去物質所含雜質的方法正確的是( 。
選項物質所含雜質除去雜質的方法
AH2氣體HCl氣體先通過NaOH溶液,再通過濃硫酸
BNaCl溶液Na2CO3加入稀硫酸至不再產(chǎn)生氣泡
CCO2氣體CO氣體通過灼熱的Fe2O3
DH2SO4溶液HCl加入AgNO3溶液,過濾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據(jù)中央電視臺1991年6月3日對云南撫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現(xiàn)場報道,科學家曾通過測定古生物遺骸中的碳-14含量來推斷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6,相對原子質量為14.下列關于碳-14原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中子數(shù)為6B.質子數(shù)為6
C.電子數(shù)為6D.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之和是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的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點燃酒精
B.
取用液體
C.
讀取體積
D.
過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表中,除去物質所含雜質的方法正確的是(  )
物質所含雜質除去雜質的方法
ANaCl溶液Na2CO3加入稀鹽酸至不再產(chǎn)生氣泡
BCuO粉末C加入過量稀鹽酸,充分反應
CMnO2KCl溶解、過濾、蒸發(fā)結晶
DKCl溶液CuCl2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不再產(chǎn)生沉淀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化學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聯(lián)系,對下列現(xiàn)象或事實解釋正確的是( 。
選項現(xiàn)象或事實解釋
A洗滌劑能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洗滌劑具有乳化作用
B施肥時,草木灰與NH4Cl混合使用增強肥效
C黃豆和芝麻混合后振蕩分子之間有間隔
D液態(tài)二氧化碳可用于圖書館滅火降低圖書檔案的著火點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