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8
2003
年12月23日,重慶氣礦16號礦井發(fā)生“井噴”事故,造成兩百多人死亡.據(jù)悉,發(fā)生事故的16號礦井所在氣田共有五、六百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是西南地區(qū)的大氣田,同時也是高含硫氣田(含有硫化氫氣體).井噴氣體中除了天然氣,還含有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氣體和硫化氫氣體.此次事故中的死亡和受傷者主要是硫化氫氣體中毒.硫化氫為無色氣體,具有臭雞蛋氣味,易溶于水.硫化氫經(jīng)黏膜吸收快,皮膚吸收甚慢.人吸入硫化氫會出現(xiàn)呼吸道及眼刺激癥狀,會發(fā)生肺水腫、支氣管炎及肺炎,出現(xiàn)頭暈、頭痛、步態(tài)不穩(wěn)、惡心、嘔吐等癥狀,吸入濃度為1000mg/的該氣體數(shù)秒鐘后出現(xiàn)急性中毒,導致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立刻死亡.(1)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近年來,我國發(fā)生了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和天然氣相同,試寫出發(fā)生爆炸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2)
天然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計劃輸送的就是天然氣,部分省市即將用上天然氣.為了防止燃氣泄漏發(fā)生危險,可在家中安裝報警器(如上圖),當報警器接觸到一定濃度的泄漏氣體時,會發(fā)出響聲.若家中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氣,試判斷報警器安裝的位置應如圖中______(填“A”或“B”)所示,簡述你的判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家用煤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為了避免煤氣中毒,常在煤氣中摻入微量異味氣體比如______使人們易于發(fā)現(xiàn)煤氣泄露.(4)
硫化氫水溶液是一種酸性溶液,形成的氫硫酸其實是一種二元弱酸.將“井噴”氣體通入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紅,你能據(jù)此判斷硫化氫是一種酸性氣體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彌漫在空氣中的硫化氫氣體需要及時檢驗出來,可以使用硫酸銅溶液為檢驗劑,它可以和硫化氫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生成一種黑色沉淀,請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若遇到類似的“井噴”事故,根據(jù)你所學的知識以及上文所介紹的有關硫化氫的知識,簡述怎樣使自己盡量少吸入而避免中毒?(只要說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實驗室制備硫化氫氣體可以采用黑色FeS固體與稀硫酸反應,其反應裝置可以和哪些氣體的發(fā)生裝置相同:______,請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某學生要在實驗室中制取硫化氫氣體,多余的硫化氫氣體要進行回收,他使用了一個簡易的氣體發(fā)生裝置,指導老師建議他在長頸漏斗的頸端套上一個小試管,如上圖所示,該試管的作用是_________.在圖中方框內(nèi)畫出該實驗的集氣裝置和尾氣回收裝置.能否用固體NaOH干燥硫化氫氣體,其理由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022
經(jīng)環(huán)保部門監(jiān)測,某沿海海域受到嚴重污染,多種污染物含量超過國家限制的標準,主要污染物有化學需氧量
(簡寫為COD)、磷、氮、油類、鉛和汞等.其中COD是指一定量海水與重鉻酸鉀()發(fā)生氧化反應時,所用重鉻酸鉀的量.回答下列問題:(1)
中Cr的化合價是________.(Cr為鉻的元素符號)(2)
受污染的海水中含有X,它與重鉻酸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則X的化學式是________.
A . |
B . |
C . |
D . |
(3)
假設海水中的汞以硝酸汞[]的形式存在,請根據(jù)你所學的知識,寫出能證明汞存在的反應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你認為造成該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寫出一點即可)________.(5)
海洋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請你寫出一種由海洋提供的化學資源________.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