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是實驗室常見氣體制備、凈化、干燥、收集裝置。某化學小組的同學欲利用其進行下列化學實驗。
(1)裝置A用于實驗室制備O2,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2)裝置B用于制取氫氣,并進行氫氣的可燃性實驗。
①制取氫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②用F收集氫氣,氣體應從______________端進入(填“f ”或“g”)。
③做氫氣的可燃性試驗時,點燃氫氣前,一定要_______________。
(3)裝置C用于制取CO2,并除去CO2中可能混有的水蒸氣和HCl,以收集純凈干燥的CO2氣體。從左到右正確的連接順序為(填字母“ b”、“c”、“d”或“e”):(a)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f)。E中所盛試劑除Na2CO3溶液外,還可用下列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氫鈉溶液 BNaOH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石灰石
【答案】2H2O22H2O+ O2↑ Zn + H2SO4 = ZnSO4 + H2 ↑ g 先檢驗氫氣的純度 d e b c A
【解析】
(1)固液發(fā)生裝置A(不需要加熱)用于實驗室制備O2,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反應產(chǎn)生水和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 O2↑。
(2)裝置B用于制取氫氣,并進行氫氣的可燃性實驗。
①鋅粒與稀硫酸反應產(chǎn)生硫酸鋅和氫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Zn + H2SO4 = ZnSO4 + H2 ↑。
②氫氣的密度小于空氣,用萬能瓶F收集氫氣,氣體應“短管進、長管出”從g端進入。
③氫氣具有可燃性,做氫氣的可燃性試驗時,點燃氫氣前,一定要:先檢驗氫氣的純度,防止發(fā)生危險。
(3)裝置C用于制取CO2,并除去CO2中可能混有的水蒸氣和HCl,以收集純凈干燥的CO2氣體。應該先除雜,后干燥,所以先通入碳酸鈉溶液除去氯化氫氣體,再通入濃硫酸干雜二氧化碳氣體;從左到右正確的連接順序為:(a)接(d)→(e)接(b)→(c)接(f)。E中所盛試劑除Na2CO3溶液外,還可用下列中的:
A、碳酸氫鈉溶液能與氯化氫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可以用于除雜;故選項正確;
B、NaOH溶液能與二氧化碳氣體反應產(chǎn)生碳酸鈉,不能用于除雜;故選項錯誤;
C、澄清石灰水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產(chǎn)生碳酸鈣沉淀,不能用于除雜;故選項錯誤;
D、E中所盛試劑應是液體,石灰石固體,不能用于除雜;故選項錯誤;
故選:A。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合成氨工業(yè)中,常用碳酸鉀溶液吸收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得到碳酸氫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2CO3+CO2+H2O=2KHCO3,F(xiàn)向碳酸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完全反應后得到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溶液50 g。
(1)把該50 g溶液稀釋成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4%的溶液,需加水的質(zhì)量是_____g。
(2)碳酸鉀溶液中所含溶質(zhì)的質(zhì)量是多少?_____(請寫出解題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常用的溶劑。如圖為甲、乙、丙三種不含結(jié)晶水的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
(1)t1℃時,將4.0 g甲物質(zhì)放入1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________g溶液。
(2)若固體乙中混有少量固體甲,則提純乙的方法是:溶解、_________、過濾。
(3)將t2℃時丙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 ℃時,丙溶液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上海靜安區(qū)高層住宅發(fā)生特大火災,產(chǎn)生的原因可能使用劣質(zhì)保溫材料聚氨酯(PU)泡沫材料,由四個無證電焊工違章操作引起。則回答下列問題:
(1)請根據(jù)這次特大火災,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點化學性質(zhì)為__________。建筑節(jié)能是我國向世界承諾完成低碳減排任務(wù)的重大措施之一,則開發(fā)高層建筑保溫材料要考慮哪些因素?(要求至少兩點)_____________。
(2)濺落的電火花在引發(fā)這場特大火災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填標號)
A 提供氧氣 B 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 C 提供可燃物
(3)聚氨酯材料的保溫性能好,但阻燃性能差,易燃加速火勢蔓延,且快速釋放出大量的煙氣,而煙氣中含有濃煙和一氧化碳,濃煙易造成空氣污染,一氧化碳有毒性的原因是________。
(4)氫氧化鋁是用量最大和應用最廣的環(huán)保型阻燃劑。當溫度達到300~380℃時,氫氧化鋁開始分解出水蒸氣,同時生成耐高溫的氧化鋁固體,并且可以防止發(fā)煙、不產(chǎn)生有毒氣體,利用氫氧化鋁這一性質(zhì),將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根據(jù)滅火原理初步分析氫氧化鋁能作阻燃劑的原因為_____________,則氫氧化鋁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發(fā)生反應的基本類型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三個實驗基本操作。
(1)圖Ⅰ的操作是__________(填名稱)。
(2)圖Ⅱ操作中有一處明顯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Ⅲ的操作是________(填名稱),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實驗過程中,當觀察到_________時,應停止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按要求用符號完成下面問題(答案不唯一的小題,務(wù)必寫全):
(1)硫酸鐵中硫元素的化合價 _____;(2)硫酸銨中的原子團____;
(3)氯化鈣溶液中的微粒___ ; (4)由相同的兩種原子所形成的兩種不同離子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在進行酸堿中和反應的實驗時,向燒杯中的氫氧化鈉溶液逐滴加入稀硫酸,一會兒發(fā)現(xiàn)忘記了滴加指示劑。此時,他們停止滴加稀硫酸,并對燒杯內(nèi)溶液中的溶質(zhì)成分進行探究。
(1)寫出該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2)探究燒杯內(nèi)溶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
(提出問題)該燒杯內(nèi)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溶質(zhì)有硫酸鈉和氫氧化鈉;猜想二:溶質(zhì)只有硫酸鈉;猜想三:_________;
(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 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 | 結(jié) 論 |
①取少量燒杯內(nèi)溶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振蕩; | _______________ | 猜想一不正確 |
②再取少量燒杯內(nèi)溶液于另一支試管中,逐滴加入_____溶液至過量 | ______________ | 猜想二不正確,猜想三正確。 |
(反思與拓展)在分析化學反應后所得物質(zhì)成分時,除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考慮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我國青年學者姜雪峰教授被IUPAC遴選為硫元素代言人。
說起硫,大家想到最多的是SO2和酸雨,實際上生活中硫和硫的化合物應用很廣泛。單質(zhì)硫是一種黃色晶體,所以又稱作硫磺,難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硫磺有殺菌作用,還能殺螨和殺蟲,常加工成膠懸劑,防治病蟲害。在藥物中,硫元素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僅位列于碳、氫、氧、氮之后。含硫化合物也存在于許多食物中,如大蒜中的大蒜素(C6H10S2O),雖然氣味不太令人愉快,但其對一些病毒和細菌有獨特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含硫化合物在材料科學中也有廣泛用途,其中聚苯硫醚是含硫材料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具有良好耐熱性,可作煙道氣過濾材料。含硫化合物還有很多其他用途,如某些硫醇的氣味極臭,可用于煤氣泄露的“臭味報警”。甲(或乙)硫醇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500億分之一時,即可聞到臭味。因此,煤氣和液化石油氣里會摻進每立方米20 mg的甲硫醇或者乙硫醇,充當報警員,防止災害的發(fā)生。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硫酸鹽或單質(zhì)形式存在,其循環(huán)如圖1所示。硫礦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源,世界各國硫礦資源分布不均(見圖2)。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硫元素的神奇性質(zhì)將會被進一步發(fā)展和應用。
(原文作者范巧玲、姜雪峰,有刪改)
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單質(zhì)硫的物理性質(zhì)有________(寫出1條即可)。
(2)大蒜素中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寫出計算式即可)。
(3)大氣中二氧化硫的來源主要有_________。
(4) 甲硫醇或者乙硫醇摻進煤氣和液化石油氣里,可充當報警員,利用的性質(zhì)是_______。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填序號)。
A.硫元素屬于金屬元素
B.硫磺能殺菌、殺螨、殺蟲
C.中國硫礦資源占有量為世界第二
D.硫元素在藥物、食品、材料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