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商丘二模)燃燒是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下列有關燃燒或滅火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碳、磷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劇烈
B.山林中的道路可以起到防火隔離帶的作用
C.鍋里的油著火時可用鍋蓋蓋滅,是因為隔絕了氧氣
D.用水可以滅火,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D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j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回答,滅火的方法有:
(1)與空氣(或氧氣)隔絕.
(2)降溫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3)撤走可燃物.
加快物質燃燒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2)增大氧氣的濃度.
解;A、氧氣的濃度越大,可燃物燃燒越劇烈,因此碳、磷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劇烈,故A不合題意.
B、森林起火時可以通過砍出隔離帶來防止火勢蔓延,是利用了隔離可燃物的方法,故山林中的道路可以起到防火隔離帶的作用,B不合題意.
C、鍋里的油著火時可用鍋蓋蓋滅,是因為隔絕了氧氣,故C不合題意.
D、可燃物的著火點不能降低.用水滅火是因為水能降溫,降到了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善于梳理化學知識,能使你頭腦更聰明。以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 |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 B | 安全常識 |
N2性質穩(wěn)定——填充食品袋防腐 O2支持燃料——可作火箭燃料 石墨很軟——可作電極 | 煤氣泄漏——打120報警 煤礦爆炸——由瓦斯引起 假鹽中毒——由NaNO2引起 | ||
C | 日常生活經(jīng)驗 | D | 元素與人體健康 |
除去餐具上的油漬—用洗滌劑清洗 鑒別羊毛、滌綸—點燃嗅聞氣味 使煤燃燒更旺——把煤做成蜂窩狀 | 缺碘—易甲狀腺腫大 缺維生素C—易引起貧血 缺鈣—易骨質疏松或得佝僂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同步]2015年課時同步練習(人教版)11-2化學肥料(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同學利用所學化肥的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初步區(qū)分常見化肥:碳酸氫銨、氯化銨、磷礦粉、硫酸鉀。
(1)先看外觀,灰白色粉末的物質是__________,白色晶體是___________。
(2)再聞氣味,有刺激性氣味的是__________,無刺激性氣味的是_______________。
(3)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的是 ____________;最后鑒別出來的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同步]2014年北京課改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第五章5.2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3?蘇州)食品腐敗是由于細菌或霉菌在潮濕、有氧、適溫等條件下大量繁殖地結果.若要抑制食品中菌類的生長,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干燥 B.密封后高溫或低溫冷藏
C.用鹽腌漬 D.加濃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同步]2014年北京課改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第五章5.2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丹東二模)2013年6月12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太空中度過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并且吃到了粽子.粽子采用真空包裝是為了隔絕( 。
A.氮氣 B.氧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同步]2014年北京課改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第七章7.4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撫州二模)下列放熱現(xiàn)象是由化學反應引起的是( )
A.摩擦生熱 B.燈泡通電發(fā)熱
C.生石灰溶于水放熱 D.濃硫酸稀釋放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同步]2014年北京課改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第七章7.4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上猶縣模擬)下列過程吸熱的是( )
A.白磷燃燒 B.鎂和稀鹽酸 C.氧化鈣和水 D.硝酸銨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屆云南省劍川縣九年級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推斷題
(11分) A、B、C、D、E、F、G、H八種物質,有下圖所示關系:其中A是一種暗紫色固體,B是黑色固體,D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E 、F都是無色液體,G是木炭,H是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在②的反應前后B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
請你根據(jù)上述信息,推斷出下列物質。(寫名稱)
(1)A 、B 、C 、E 、H 。
(2)寫出反應?③的反應文字表達式,并指出反應的基本類型:
? 反應
③ 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