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某同學(xu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二氧化碳?xì)怏w與氫氧化鈉的反應(yīng)(裝置氣密性良好)。請回答下列問題:

(1)向B中反應(yīng)后的液體中滴加氫氧化鈣溶液,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2)B中氣球體積變大的原因是             
(3)通過對比A、B中氣球體積變化不同,可以說明的結(jié)論是             。
(1)溶液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
(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yīng)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于水,使得B中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強,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氣球變大
(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能反應(yīng)

試題分析:(1)B中是將氫氧化鈉溶液加入到二氧化碳中,發(fā)生反應(yīng):2NaOH + CO2 ="=" Na2CO3 + H2O,向反應(yīng)后的液體中滴加氫氧化鈣溶液,發(fā)生反應(yīng):Ca(OH)2+Na2CO3==CaCO3↓+2NaOH,所以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溶液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
(2)B中氣球體積變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yīng)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于水,使得B中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強,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氣球變大
(3)通過對比A、B中氣球體積變化不同,可以說明的結(jié)論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能反應(yīng)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某無色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顯示藍(lán)色,該溶液的pH______填>、=或<).若向該無色溶液中加酚酞試液,溶液顯示______色,然后逐滴滴加稀鹽酸至過量,溶液的PH會逐漸______(填增大或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是幾種液體的pH,其中酸性最強的是( 。
A.食醋﹣3.0B.酸雨﹣5.4C.酸奶﹣4.5D.果汁﹣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像與對應(yīng)的表述不吻合的是                           (  )
A.向氫氧化鈉溶液中不斷加水
B.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
C.向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D.某溫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加入硝酸鉀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實驗室有兩瓶失去標(biāo)簽的溶液,一瓶是稀鹽酸,另一瓶是氫氧化鈉溶液。下列試劑不能將它們鑒別出來的是(  )
A.酚酞溶液B.鎂條C.硫酸銅溶液D.氯化鉀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pH是水質(zhì)檢測的重要指標(biāo)之一,下列水樣酸性最強的是
A.pH=1.3的工業(yè)廢水B.pH=4.5的雨水
C.pH=7.0的蒸餾水D.pH=7.3的礦泉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yīng)變化關(guān)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錳
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B.加熱一定量的高
錳酸鉀固體
C.向兩份完全相同
的稀鹽酸中分別加
入鋅粉、鎂粉
D.將水通電電解一段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5分)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反應(yīng)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如圖一,請分析并回答問題:

(1)由圖一可判斷,該反應(yīng)的實驗過程是按照圖二中的        (填“圖甲”或“圖乙”)來進行的。
(2)圖一中A、B、C三點表示的溶液,兩種反應(yīng)物恰好完全反應(yīng)的點是    點,加入紫色石蕊試液會呈現(xiàn)紅色的是    點的溶液,此時溶液中的含有的陽離子是      
(3)加了探究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yīng)后的生成物,小軍的實驗過程如下:
實驗過程:先按圖甲操作,振蕩后加入硝酸銀溶液。觀察現(xiàn)象:出現(xiàn)白色沉淀。得出結(jié)論:證明生成了氯化鈉。小明認(rèn)為這個結(jié)論不正確,合理的解釋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對于復(fù)分解反應(yīng),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
A.X一定是CuCl2B.相對分子質(zhì)量大小 X>Y
C.Y可能是H2OD.Y可能是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