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CO和CO2 的混合氣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64%,將10g混合氣體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

A.2.8g B.10g C.5g D.4.4g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設其中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一氧化碳的質量為(10X)克,其中氧元素的質量a=X*16/28+(10X)*32/44;a /10克=64%,求得X=4.4克,設得到的沉淀的質量為Y,

Ca(OH)2+CO2===H2O+CaCO3

44 100

4.4 Y

列比例式得:44:4.4=100:Y 解得Y=10克。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分子、原子、離子都可以構成物質

B.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粒子

C.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D.“熱脹冷縮”現(xiàn)象表明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Cl、KNO3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 將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從50℃降至20℃,析出KNO3最多

C. 使NaCl從其飽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蒸發(fā)溶劑的方法

D. 20℃時,30gNaCl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shù)為3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構建知識網(wǎng)絡是化學學習中重要的學習方法,小玲同學利用左手構建酸的性質知識網(wǎng)絡,如圖所示,請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①的現(xiàn)象是______;

②若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鹽酸的PH,則結果會______(填“偏大”“偏小”“無影響”)

③寫出一個符合圖中②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④圖中③的性質在工業(yè)上可用于除銹,試寫出鐵銹和適量鹽酸反應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質,將化學式填在空格中:

①最常用的溶劑____________

②可用作食品干燥劑的氧化物___________;

③家庭廚房中的一種酸_________

④堿溶液中都含有的陰離子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面粉加工廠的車間里懸浮著較多的面粉粉塵,遇明火就有發(fā)生爆炸的危險。右圖是模擬粉塵爆炸的一個實驗: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金屬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氣,不久,便會聽到“砰”的一聲,爆炸的氣浪將金屬筒上的塑料蓋掀起。試問:

(1)在上述實驗中,鼓入空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況下,可能不會發(fā)生爆炸的是_______(填序號)。

①金屬筒不加蓋時 ②塑料筒中裝的是煤粉時

(3)面粉廠為了避免爆炸事故發(fā)生,應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寫出一種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常用裝置圖,請根據(jù)所給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寫出裝置圖C中標號②的儀器名稱:________;

(2)實驗室既能收集氧氣,也能收集二氧化碳的收集裝置為________(填字母代號);

(3)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熟石灰固體混合加熱制取極易溶于水的氨氣(NH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請根據(jù)以上裝置圖選擇,在實驗室制取氨氣時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為________(填字母代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A.鎂條在氧氣中燃燒時,有黑色固體生成

B.蠟燭在氧氣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產(chǎn)生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生成

D.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有淡藍色火焰產(chǎn)生,生成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氧原子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一個氧原子的質量是16g

B1g氧原子和1g氧分子含有相同的原子個數(shù)

C氧原子的摩爾質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氧原子的質量

D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就是1mol氧原子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交警對涉嫌酒駕的司機進行檢測時,其化學反應原理如下:

C2H5OH+4CrO3(橙紅色)+6H2SO4═2X(綠色)+2CO2↑+9H2O,則物質X的化學式為

A.Cr2(SO4)3 B. CrSO4 C. Cr2O3 D. Cr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