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關系的是

A.用一定量的雙氧水制取氧氣

B.加熱一定量高錳酸鉀固體產生氧氣

C.向一定量的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

D.向一定量的硝酸銀溶液中插入銅絲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解答圖像類的題目抓住三點一走勢,即首先看清楚橫、縱坐標各表示的量,然后從起始點、轉折點、終點還有量的變化趨勢來進行分析解答,A、用一定量的雙氧水制取氧氣,加催化劑與否并不會改變生成氧氣的質量,錯誤,B、加熱一定量高錳酸鉀固體產生氧氣,還得到固體錳酸鉀和二氧化碳,故固體質量不會變?yōu)?,錯誤,C、向一定溫度下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氧化鈣固體,由于氧化鈣固體會與水反應,這樣使得飽和溶液中的水減少,溶質也會析出,即也會減少,錯誤,D、向一定量的硝酸銀溶液中插入銅絲,發(fā)生反應:2AgNO3+Cu==Cu(NO3)2+2Ag溶液的質量不斷減少,直至反應結束后不變,正確,故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解水實驗中可直接觀察到的現象是(

A.水由氫氧元素組成

B.有氫氣和氧氣產生,且體積比約2:1

C.兩電極管中均產生氣泡

D.一個水分子由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3分)請用化學用語回答問題:

(1)兩個銅原子 ;(2)五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3)三個亞鐵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少量大豆油倒入一個小鐵盒中點燃,用坩堝鉗把小鐵盒放在冰冷的水面上,可觀察到火焰立即熄滅,該實驗證明,達到滅火的目的的方法之一是

A.隔絕空氣 B.降低著火點

C.降溫至著火點以下 D.清除可燃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

(1)下列礦石的主要成分屬于氧化物的是 (填序號)。

(2)鐵是應用最廣泛的金屬。

生活中用鐵鍋做炊具,利用鐵的 性;

鐵制品銹蝕的過程,實際上是鐵跟空氣中 和水蒸氣等發(fā)生了化學反應。防止鐵欄桿生銹,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寫一條)。

(3)已知金屬M和N能夠發(fā)生如下反應:M+H2SO4==MSO4+H2 Fe+MCl2==M+FeCl2

N+FeCl2==Fe+NCl2判斷Fe、Cu、M、N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以上化學反應均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必需的元素有20多種.下列屬于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A.Cu B.C C.H D.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固體混合物,已知該混合物中可能含有Na2CO3、NH4Cl、NH4NO3、CuSO4、NaOH五種物質中的兩種或多種。按照下圖進行實驗,出現的現象如圖中所述(設過程中所有發(fā)生的反應都恰好完全反應)。

試根據實驗過程和發(fā)生的現象填寫以下空白:

(1)氣體A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該氣體具有_______________氣味;

(2)溶液B中的金屬陽離子為

(3)過程發(fā)生的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4)根據上述實驗現象推測,該混合物中一定沒有的物質是 (寫化學式),判斷的理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僅根據上述實驗現象,還不能確定混合物中含有的物質是 (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5分)同學們做了有關物質性質的實驗(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A中一段時間后,瓶內氣體的黃綠色消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C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有重要意義。下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t1時,A、B、C三種物質的溶液濃度從大到小的關系是B>A=C

B.A的不飽和溶液可通過升溫、蒸發(fā)、添加溶質的方式變?yōu)轱柡?/span>

C.t2時,等質量的飽和A、B、C溶液降溫至t1,A析出晶體最多

D.A的濃溶液中含有少量C的時候,可用加熱蒸發(fā)結晶的方式提純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