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寒假期間,小明隨父母外出旅行,到達目的地時,他們穿的羽絨服換成了涼爽的夏裝,小明一家人的旅行路線最有可能是( 。
A. 從上海到烏魯木齊 B. 從香港到成都
C. 從拉薩到北京 D. 從哈爾濱到海南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新華社5月29日電,斯里蘭卡因暴雨引發(fā)的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教十萬家庭受災。未來,在西南季風影響下,斯里蘭卡還將迎來強降雨,西部多條河流的河堤壓力加重。結合下圖,回答下列各題。
(1)斯里蘭卡在圖中的序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斯里蘭卡的氣候是( )
A.熱帶沙漠氣候
B.高原山地氣候
C.熱帶季風氣候D亞熱帶草原氣候
(3)西南季風影響該地區(qū)的時間,通常是( )
A.4月-10月
B.6月-9月
C.10月-次年5月
D.1l月一次年3月
(4)乙國家應對糧食產量不穩(wěn)定的做法是( )
A.實行“綠色革命”
B.增加化肥農藥
C.控制生育計劃
D.普遍種植小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年5月9日,日本西南部宮古島附近海城發(fā)生里氏6.4級地震。據(jù)此回答下列各題。
(1)日本西南隔海相望的國家是( )
A.韓國
B.朝鮮
C.中國
D.美國
(2)關于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敘述正確的是( )
A.地形以平原為主
B.多火山地震
C.同土東西狹長
D.國土面積廣大
(3)防震減災的正確措施是( )
①開展防震減災知識講座
②定期進行大規(guī)模的防爬演習
③精確預報地震的地點和時間
④使用質地較輕的建筑材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日本應對工業(yè)發(fā)展問題的辦法是( )
A.擴建工業(yè)基地
B.建立海外生產與銷售基地
C.增加國內需求
D.減少海外投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敘述正確的是( )
A.全部位于東半球
B.全部位于北半球
C.跨寒、溫、熱三帶
D.西部毗鄰南美洲
(2)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
A.白令海峽
B.巴拿馬運河
C.德雷克海峽
D.土耳其海峽
(3)對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
B.跨經(jīng)度最廣的洲
C.寒帶氣候最廣的大洲
D.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每年農歷三月三這天,青年男女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云集到山坡曠野,對唱山歌,進行社交活動,這個少數(shù)民族與其節(jié)日對應正確的是( 。
A.傣族的潑水節(jié) B.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C.壯族的歌墟節(jié) D.彝族的火把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夏季風圖”,回答問題。
(1)我國夏季盛行的是偏(南或北)風,氣流特點是(寒冷干燥或溫暖濕潤)。
(2)季風的影響是導致我國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A.受季風影響,我國東南地區(qū)降水主要集中在季。
B.我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從遞減。
C.我國氣候的顯著特點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回答下列問題。
黃土高原(Loess Plaateau)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qū)。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最脆弱的地區(qū)之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jīng)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的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黃土高原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1)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稱:
山脈A;山脈B;河流D.
(2)該高原的地表形態(tài)是;該高原的典型地貌有黃土塬、黃土梁和。
(3)黃土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改善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應采取哪些措施?(填序號)
①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
②鼓勵生育,增加勞動力
③大力發(fā)展畜牧業(yè)
④事實建梯田,修攔土壩等
(4)黃土高原的地下埋藏著煤炭、有色金屬等多種礦產資源。晉、陜、內蒙古接壤地區(qū)分布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煤田,被譽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