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

(1)我國人口密度超過500人/平方千米的省區(qū)有(寫簡稱)京、津、
、蘇、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轄市是重慶市.
(2)從圖中可知,我國的人口分布特征是:人口分布
不均
不均
,以A至B一線為界,以東人口
稠密
稠密
,以西人口
稀疏
稀疏

(3)AB連線西北部,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7%,人口只占全國總?cè)丝诘?%,從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上分析其原因.自然條件:
以高原、山地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氣候干旱,糧食產(chǎn)量低.
以高原、山地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氣候干旱,糧食產(chǎn)量低.
;社會條件:
交通不便利,經(jīng)濟欠發(fā)達.
交通不便利,經(jīng)濟欠發(fā)達.
分析: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以黑龍江的黑河至云南省的騰沖一線為界,此線以東人口稠密,此線以西人口稀疏.是因為東部地區(qū)地形平坦,多平原和丘陵,氣候好,生產(chǎn)糧食多;西部地區(qū)以高原、山地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氣候干旱,糧食產(chǎn)量低.
解答:解:讀圖可知,(1)我國人口密度超過500人/平方千米的省區(qū)有京、津、豫、蘇、魯、臺;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轄市是重慶市.(2)從圖中可知,我國的人口分布特征是:人口分布不均,以A至B一線為界,以東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3)AB連線西北部,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7%,人口只占全國總?cè)丝诘?%,從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上分析其原因是:自然條件:以高原、山地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氣候干旱,糧食產(chǎn)量低;社會條件:交通不便利,經(jīng)濟欠發(fā)達.根據(jù)題意.
故答案為:(1)豫;魯;臺;(2)不均;稠密;稀疏;(3)以高原、山地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氣候干旱,糧食產(chǎn)量低;交通不便利,經(jīng)濟欠發(fā)達.
點評:該題主要考查我國人口分布的狀況,做題時認(rèn)真讀圖,理解答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直線為我國的人口界線
黑海騰沖一線
黑海騰沖一線
,此線以東人口
稠密
稠密
,此線以西人口
稀疏
稀疏
(填稠密或稀疏).
(2)已知江蘇的人口為7438萬人,該省面積為10萬平方千米,則該省的人口密度為
743.8人/平方千米
743.8人/平方千米

(3)位于人口界線上的B地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種類最多的省區(qū),該地區(qū)的
族每年都舉行潑水節(jié),在節(jié)日里跳孔雀舞,放孔明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精英家教網(wǎng)
(1)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是
 

(2)圖中的A、B分別指的是黑龍江省的
 
;B、云南省的
 

(3)2010年,我國人口總數(shù)13.7億,這是第
 
次人口普查的結(jié)果,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
 
省,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區(qū)域單位是
 

(4)目前來講,我國城鎮(zhèn)人口比例
 
(大于、小于)農(nóng)村人口比例.
(5)面對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我國將
 
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在今后的一段較長時期內(nèi),我國人口總量還將持續(xù)
 
(增長、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精英家教網(wǎng)
(1)我國人口密度超過500人/km2的省有(寫簡稱)
 
、
 
 
、
 

(2)AB線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3%,人口只占全國總?cè)丝诘?.3%,其自然原因是
 
;社會原因是
 

(3)在AB線西北部,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精英家教網(wǎng)
(1)甲圖中虛線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此線北端的A是黑龍江省的
 
,南端的B是云南省的
 
.由此可看出,我國東南部人口密度
 
,西北部人口密度
 

(2)長江和黃河均發(fā)源于高原,長江流經(jīng)
 
省,最后注入
 
海,黃河流經(jīng)
 
省,最后注入
 
海.
(3)長江和黃河自西向東注入海洋,主要是受我國
 
的影響.
(4)毛澤東主席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詩句中的“高峽”指的是
 
,如今“高峽出平湖”的設(shè)想已變?yōu)楝F(xiàn)實,這就是舉世矚目的
 
水利樞紐工程.
(5)有“黃金水道”之稱的是
 
,它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線是
 
,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線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