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相應(yīng)地形部位的名稱:
A線:______;F線:_______; C: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G地的海拔高度為___________米;H地與G地的相對高度約為___________米;D點的海拔高度大約為__________米。圖中最適合進行攀巖運動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4)從A處和I處出發(fā),分別沿圖中的線爬到D點,哪條登山線路較陡,并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脊 山谷 陡崖 山頂(山峰) 鞍部 200 100 400<D<450(取值范圍內(nèi)即可) C I路線較陡,因為I處等高線較密集,坡度較陡。
【解析】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定不同部位表示的地形為:山地海拔最高點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的低地為鞍部,等高線向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高處凸為山谷,多條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2)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海拔;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叫相對高度,等高距是指相鄰的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相對高度,據(jù)圖分析,此圖的等高距是50米,故G地的海拔是200米,H的海拔是300米,D位于400等高線以內(nèi),所以應(yīng)大于400米小于450米。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陡崖的地方適合攀巖。
(4)等高線排列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排列稀疏表示坡度較緩,所以我們推斷從I處登山線路較陡,因為I線路,等高線排列密集。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位于東半球,北臨地中海
B.橫跨南北半球,東臨印度洋
C.東臨大西洋,西臨印度洋
D.位于西半球,隔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回答下列各題
【1】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是( 。
A.歐洲B.北美洲C.大洋洲D.非洲
【2】非洲最可能面臨的問題是( 。
A.勞動力短缺B.養(yǎng)老負擔(dān)重C.饑餓貧困D.人口最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國務(wù)院印發(fā)了《關(guān)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jīng)濟帶發(fā)展的指導(dǎo)意見),明確了長江經(jīng)濟帶不但要打造“黃金水道”,還應(yīng)構(gòu)建生態(tài)屏障,建成“綠色長廊”。
材料二: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導(dǎo)致地表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我國西南地區(qū)由于長期的濫墾亂伐,再加上石灰?guī)r地區(qū)土層薄,植被根系淺,暴雨沖刷力強,水土流失后巖石裸露,從而呈現(xiàn)石漠化現(xiàn)象。
(1)長江發(fā)源于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________山脈。
(2)圖中城市的主要分布特點是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
(3)長江流域水電站主要分布在_____(上、中、下)游地區(qū),該地區(qū)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A、B兩處河段,流量較大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5)在雅礱江流域,呈現(xiàn)出石漠化現(xiàn)象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
(6)近些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洪水災(zāi)害,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至少兩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qū)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寫出下列和我國陸地相鄰或隔海相望的國家名稱:A_________,B_________,E________,F(xiàn)__________。
(2)寫出下列海洋的名稱:C_______海,K_______海,D_______海。
(3)①省級行政區(qū)全稱是_________,該地區(qū)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是_______族,②省級行政區(qū)是我國最________端和最________端所在地區(qū),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④省級行政區(qū)簡稱_________,東側(cè)是______海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